长者更有“医靠”,越秀全区首个嵌入式医养服务综合体揭牌

南方+

记者从越秀区建设街获悉,建设街持续探索“小而美”的嵌入式服务项目,打造全区首个嵌入式医养服务综合体,并顺利揭牌。街道在位于南坑东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划定独立区域,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社卫中心”)的医疗服务。通过评估后,该综合体以“养老+中医”为特色,建设专家坐诊、康复理疗一应俱全的中医馆,进一步提升颐康中心服务水平,缓解居家不方便就医、医院不方便养老的现实难题,让更多长者在家门口便可轻松享受全方位的医养融合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分布,越秀正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线上线下平台的深度融合

记者了解到,建设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围绕“医、养、护、住、食”5大核心优化养老布局。

作为市疾控12320卫生热线“口袋里的家庭医生”功能试点街道,建设街在2023年已成功搭建线上医养服务平台。随着医养结合体正式揭牌运营,社卫中心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入驻颐康中心,提供包括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老年人体检、健康档案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在内的全方位公卫医疗服务;特别设置的中医馆,让居民能够亲身体验针刺疗法、推拿按摩、穴位贴敷治疗等中医适宜技术,将中医诊疗、治未病、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深度融入社区养老全过程。

线上线下平台的深度融合,让居民在温馨的环境中,直观了解健康信息、服务进度等,实现全方位医养服务的可视化展示,助推构建“模块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高品质养老社区。

同时,以颐康中心的社区学堂作为健康科普载体,定期举办多样化的健康讲座和厨艺比拼等活动,并互相提供借鉴各类预防疾病、调理保健的有效做法。比如社卫中心根据时令季节变化,提供节气养生汤及茶饮汤方,长者厨房结合汤方,推出应季的中医养生炖汤和茶饮,社区学堂则提供交流场地,让邻里间切磋时令菜谱,寓教于乐,促进了医护、养老服务人员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打造了充满人情味的医养服务体。

专家团队助推社区“养老”走向“享老”

承接建设街综合养老服务项目的机构通过与社卫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与家庭医生有机结合,促进社区医疗和养老服务实现了统筹布局、资源共享、服务衔接的效果,弥补颐康中心康复医生不足的难题,极大地丰富了养老设施的服务项目。同时,社卫中心通过配备强大的、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健康咨询与指导,专业、准确地解答疑问,结合中药熏药、艾灸等服务,以“医”为基础,以“养”为核心,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助推“养老”走向“享老”。

就在今年1月,建设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的“长者饭堂”与辖内国企广东亚洲国际大酒店的携手共建,成功突破局限,升级为“街坊食堂”,面向全年龄段居民供餐,让居民以大众化的价格就能享受到星级美食。如今,街坊食堂继续与社卫中心联动共建,推出中医养生炖汤(或茶饮)套餐,在价格普惠、健康美味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居民的就餐选择,让群众食得美味、食得营养、食得健康。此外,建设街社卫中心作为越秀安宁病床的试点单位,在二马路院区设有安宁床位,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社卫医院的医疗专业,提供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的医养服务衔接。

目前,街道已嵌入居家照护、助餐配餐、日间托管、适老改造等日常服务模块;保洁家政、洗涤代购、培训考证等便民服务模块;文化娱乐、心理辅导、健康讲座等公益服务模块;以及中医诊疗、健康咨询、慢病调理、医疗保健、建档体检等医疗服务模块,以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医养服务普及化。

建设街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医养结合的成功打造为契机,继续深耕细作、保持开拓创新,探索将儿童健康管理、围产保健等纳入医养结合的大框架中。

街道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养老服务、托育托管及社区支持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载体。致力实现医疗机构、养老中心、托育机构及社区居委之间的无缝对接与高效协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为精准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让街区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健康与生活关怀,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与生活需求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保障,继续展现建设街有温度的特色服务体系。

采写:南方+记者 马艺天

摄影:梁文祥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