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 维
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贵州“村超”足球友谊赛、云南帆船公开赛……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不仅是“楼市黄金周”,也是“赛事黄金周”。
“赛事经济”有多火?据统计,WTT中国大满贯的成功举办,再度掀起“国球”热潮,总票房近6000万元;中国网球公开赛所有门票售罄,门票收入突破7000万元……如果算上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赛事带来的效益更为可观。
赛事不仅是推介城市的重要契机,也是链接资源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旅游的边界泛化有目共睹:不再局限于到传统景点打卡,而是推崇一种“所见即所得”的生活方式。得益于独特的可游性,许多城市也正被重新发现。如果说众星云集的顶级赛事自带流量,那么群众体育活动的多点开花、接连“出圈”,便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体育+文旅”现象。比如,佛山“西甲”火成“湾区世界杯”,玩转“水上F1”,现象级的热度给一座城市注入无限活力。
正如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所指出,要推动旅游业与千行百业相互赋能。文体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三者可以相互叠加、彼此促进,释放多维度的聚合效应,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无论是弘扬体育精神,还是推动全民健身,抑或是激发文化自信,体育赛事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已无须赘言。
机遇,总是留给主动者。作为旅游大省,这个国庆假期,广东精心准备了84项次、超过3000场次的体育赛事活动,包括遍及全省的百千万系列赛,省、市、县、镇街、村(居)五级联动,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等等。这正是以体育脉动释放消费热力的积极尝试。
赛事终会落幕,就如假期余额总是不足。要实现“四季宜游、近悦远来”,体育赛事是一个重要抓手。如何提升品牌意识,摆脱“千赛一面”?如何让以赛惠民、以赛促游、以赛兴城环环相扣?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跳出“就赛事办赛事”的思维局限?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也需要用实际行动来作答——
如果我们也把这看成一场比赛的话,城市便是最大的“主场”,群众则是最好的“裁判”,“留量”是最令人期待的“赛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