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海南、湛江人民摆脱超强台风“摩羯”的阴霾,在假期尽情享受着复电带来的便利。在这背后,有一群人曾默默付出,他们连续作战22天,转战两地,争分夺秒抢修复电,践行着“守护万家灯火”的诺言。
面对今年的超强台风“摩羯”,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下称“惠州供电局”)积极响应南方电网“全网一盘棋”的工作部署,接到支援指令后,于9月5日12:30集结完毕,派遣第一批支援人员出发前往湛江雷州市,随后又联合惠州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派遣了两批支援人员,共825名抢修队员和电力机械设备先后远赴湛江雷州、海南澄迈两地,高质高效修复中压线路1740公里、台区1617个,帮助近20万受影响用户快速有序恢复用电。
抗灾复电
帮助近20万用户有序恢复用电
9月5日12:30,惠州供电局第一批支援队伍集结,324人出发前往湛江雷州市驰援抢修复电;
9月7日8:30,惠州供电局第二批支援队伍集结,259人出发前往湛江雷州市驰援抢修复电;
9月9日8:30,惠州供电局第三批支援队伍集结,242人出发前往湛江徐闻县驰援抢修复电;
9月14日,惠州供电局负责的湛江市的北和、覃斗、乌石、英利、迈陈、南山五个镇的公用线路34回,发生故障跳闸线路31回,中压线路全长1251公里,均已完成全线复电,复电进度100%,低压台区829个,其中雷州市729个、徐闻县100个,均完成修复,进度100%;
9月15日至16日,惠州供电局抢修支援人员前往海南省澄迈市驰援抢修复电;
9月25日,惠州供电局负责的澄迈市9条中压线路,长度共489公里,已全面完成复电,海南省澄迈市金江镇、中兴镇、仁兴镇全面实现“户户通”复电目标。
这是惠州供电局驰援湛江雷州、徐闻,海南澄迈的全过程,连续作战22天,帮助近20万受影响市民快速有序恢复用电。
参与过2014年台风“威马逊”海南电网复电抢修、支援过梅州抗灾复电抢修等多次抢修工作的张胜强回忆,这是他参与过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抢修行动。
9月6日晚,台风“摩羯”肆虐而过,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和海南省受灾严重,惠州供电局第一时间响应支援指令,扛起抗灾复电首要责任,提前谋划、周密部署、精锐尽出,在台风登陆前抵达湛江,为受灾地区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惠州电网力量。
与以往不同,面对超强风王“摩羯”,早在9月5日晚上,惠州抗击“摩羯”抢修复电支援队提前到达雷州,当晚就成立指挥部,并与湛江雷州供电局指挥部完成初步对接,明确支援任务,完成单线图等基本信息收集,将人员进行分组,在支援任务地附近驻扎,同时紧锣密鼓调配协调物资、后勤、卫星电话等资源。
“6号早上还是风平浪静的,我们一早就来到当地供电所和兄弟单位对接了线路运行、电力设备情况等,初步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为台风登陆后的抢修工作做好准备。”惠州供电局安全监管部安全监督专责谢树泳回忆道,“台风过境后到处一片狼藉,我们前往当地供电所的路都被倒下的大树阻断。”
由于有前期的对接基础,抢修复电工作在台风过境具备抢修条件后,立刻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惠州供电局指挥部成立四个前线指挥点,选优配强支援队伍,组建了含指挥管理、技术支撑、安全监督、现场施工、后勤保障、物资协调等分工明确的应急抢修队伍,并携带了大型机械、无人机等协助工作,与当地各应急工作组联合作战,让抢修速度更快、更安全。
9月7日,台风过境第二天,惠州供电局支援队前线指挥部人员各前线支援组联合当地供电所进行灾后实地勘察,对4个镇的受灾情况进行初步摸查,并且敲定落实抢修所需资源及抢修重难点、难点。
同以往相比,本次惠州供电局的支援任务呈现“支援人数多、抢修线路多、施工片区分散”等显著特点。为更加有序地推进抢修进度,惠州供电局支援队指挥部“挂图作战”,每天给出具体抢修进度表,根据安排推进进度。
打有准备之仗
多工种协调配合快速助复电
22天抢修“硬仗”背后,是800多名队员夜以继日的坚守,而要把“硬仗”打得漂亮,离不开抢修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惠州供电局每个前线指挥点配置技术、安监、无人机、设计、施工等人员,组成抢修分队,高效、快速作战。
9月7日,在巡线人员双脚“丈量”灾情的同时,智能勘灾组使用无人机对无法行进的线路开展精细化巡视,惠州局支援队在灾后第一天就实现了勘灾完成率100%的既定目标。
“在无人机的配合下,惠州供电局负责的区域大部分在一天内就把现场情况勘探回来了,为接下来的救灾工作中人力、物力投入的决策判断,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数据支撑。”惠州供电局支援队前线指挥组的李冠桥介绍。
勘灾完成后,接下来就需要施工力量加紧抢修。
这次抢修中第一条和最后一条中压线路的复电工作都由陈慧欢所在的组完成,他是惠州支援队驻北和所组长,后来转战海南时又作为组长负责金江组的抢修统筹工作。
湛江北和镇,作为惠州局支援的4个镇中地理位置相对靠北的小镇,台风过后风力减弱较快。陈慧欢在线路大体受灾情况勘探完成后,立刻组织施工力量对复电条件良好的10千伏北墟二线开展中压线路抢修工作,该线中压线路于台风过境第二天9月7日11时41分全线送电,当天下午,该线路大部分低压用户已恢复正常供电,以实际行动彰显电网速度。
海南省澄迈县的江丰1线是惠州供电局负责区域的最后一条通电的中压线路。
“24号当天一直下雨,不具备带电作业的条件,施工人员登杆后又下来了。另外我们还要克服施工作业地形复杂、大型机器进不去的困难,最后是大家齐心协力用‘人力’将线拉上去了,当晚终于通上了电。”陈慧欢说。
谢树泳是与陈慧欢配合默契的安监组组长,继梅州、潮州支援任务之后,他主动请战,这已经是他今年第三次参与支援任务了。
“在大家排完工作计划之后,我还要排安全监护计划。每天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抢修现场的安全,只有等到所有作业都收工了、人员都撤离了,我才能安心睡觉。”谢树泳说,“安全工作必须是100分。”
谢树泳带领安监组组员,每天与施工队同进同出,将自己当做是施工队的一名安全员,想尽办法做好安全服务,在保安全的前提下同时保效率。为了确认作业线路是否接了接地线,他徒步走了2公里的泥路;为了减少登杆危险,他和施工队探讨出不上杆调整拉绳环等一系列方法;为了加强安全监护力量,他和指挥部协调将完成勘灾任务的无人机“飞手”也加入安全监护队伍。
“无人机充当我们的翅膀和眼睛,大大提高了安全监护的覆盖面,现场的安全状况更加了如于心了。”谢树泳说。
背后的支撑
及时为前线提供服务与支持
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勇士背后,有着坐镇指挥的守护者和扫除后顾之忧的服务者在后方支撑。
凌晨1点,夜已深,但惠州支援队总指挥部每天这个时候依然灯火通明,这是抢修复电工作的“大脑”。前线指挥组与现场施工队每天通过电子连线的方式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复盘,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部署。
9月5日晚20时30分,在第一批支援力量到达1小时后,惠州支援队总指挥黄育平立即召集指挥部人员及各小组指挥人员、骨干力量,在湛江雷州供电局举行“战前会议”,对任务分工和具体支援供电所的线路及缺陷情况进行梳理,确保每个人心中有数,在台风来临后能够第一时间投入战斗。
施工进度在推进,前线的一点一滴,都牵动着现场指挥部的心。听闻10千伏迈克线受损严重,刚开完协调会的副总指挥林冠强匆匆吃过午饭,立刻前往受灾点。“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复电工作,有任何困难,指挥部就是大家最坚强的后盾。”林冠强在救灾一线和大家叮嘱道。
后盾的保障由“管家们”共同守护。前线指挥组的李冠桥是其中的一员,他眼睛时刻盯着电脑、手机、线路图、报告表、数据清单等,不断将一线抢修反馈的问题转换成方案,把任务细化分解,在问题上穿针引线,捋出一条条指令输送至每个组长,确保每个班组每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我每天电话是不停,协调沟通各种问题,短短22天我续了两次通话套餐。”李冠桥说。
后勤保障组是支援队的“生活管家”,9月5日,他们先于大部队提前到达雷州,一下车就马不停蹄开始为支援队寻找合适住宿点。经过他们一路摸索,为各支援队找寻到合适的“根据地”,方便抢修队员们集合部署工作。
然而,事有意外,9月9日是雷州的传统婚庆吉日,因此当地的房间提前8-10个月就已经被预定。
前线在冲锋,后勤不能掉链子,后勤保障组组长谢斌调配组员逐一到每家酒店上门沟通,最终在9月8日晚上,在26家酒店内安排解决了800多位支援人员的住宿难题,全力保障支援队员的后勤。
物资协调组作为“物资大管家”,是支援队伍中重要的一环。
“每天六七点起床,从雷州市总指挥部到徐闻材料站,再去覃斗临时材料站,晚上再回雷州市总指挥部,了解明天的工作计划。”这是惠州支援队物资协调组中潘荣威工作日常。“一般我们都会提前多方协调材料,防止抢修队员们因为等材料窝工而影响效率。”潘荣威说,他向施工队承诺,无论什么时候来申领材料,他们都在。
“我们需要7根15米水泥杆。”9月10日晚上,潘荣威接到需求,这个要求并不简单,因为当地仓库储备物资主要是以12米电杆为主,15米电杆仓库量不多,潘荣威和物资协调组同事一起辗转咨询查找,终于查到了物资所在地,随后又协调能运送15米水泥杆的加长车辆。紧盯时间进度,终于在11日下午将水泥杆送到了英利所施工队。
“那是湛江英利所最后一条复电的中压线。”惠州施工队英利所施工总统筹负责人张胜强是这批水泥杆的接收人。“水泥杆到了后,大家牟足劲加紧施工,为12号实现村村通目标奋斗。”
在一片泥泞地中,35吨直臂吊车两次遭遇陷车危机,张胜强回忆道:“连续7条断杆,现场施工通道本来就是泥土路,台风过后,每天都下雨,导致施工通道泥泞不堪,虽然吊车2次陷车,施工班组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最后通宵完成了任务。”望着重新修复好的线路,他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队员们默契配合,9月25日,惠州供电局负责区域全部复电。9月26日,支援队踏上归程。“当地供电所的兄弟和我们说,还没来得及感谢,你们就回去了。”李冠桥说。
双向奔赴
村民们主动带路、送水助“英雄们”抢修复电
9月7日晚,支援队员们勘灾后陆续返回供电所休息,突然的一个电话,打破了片刻宁静。原来是乌石中学方面打来,希望可以加快复电,不耽误孩子们第二天正常开学。
乌石所组长梁军华接到电话后,立刻组织技术骨干奔赴现场,开展夜间抢修作业。面对现场光线严重不足问题,他们自带照明设备,配合车灯把作业地点照亮。随着抢修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群众聚集在变压器台区下方,默默地支持抢修队的工作。
“看到供电局的人来抢修了,我们复电有希望了。”一名当地群众说。
当天20时30分,随着最后一名队员从杆上安全下地,台区及线路的抢修工作全部结束,现场一片赞叹声。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在抢修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现场也发生一幕幕温暖人心的场面。
“9月18日6点多起来,我们就收到了意外的惊喜,西达组前线指挥所在中兴镇上,我们队员一起来就看到指挥所对面整整齐齐放置着500箱矿泉水,上面有一张纸条,写着‘中兴胶厂为抗灾复电抢修工作人员捐赠500箱矿泉水’。”张胜强回忆,“当时真的很感动,这500箱水为我们解决了施工一周的饮用水。”
后来,当地供地所所长告诉张胜强,橡胶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当地老百姓靠着种植橡胶维持生活,因此复电这事对他们影响很大,也就用了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谢意。
“此外,因为我们对当地路不熟,还有许多村民主动带路,和我们一起清理树障。”张胜强说。
谢树泳在抢修过程中,对一个家庭组合印象深刻。“父母带着3个孩子,开着车过来,孩子们见到我们后,从车上搬下了月饼、饮料和矿泉水就准备走了,母亲拉住孩子说‘要向电力叔叔们学习,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谢树泳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闻令而动,跨越山海,横跨中秋,千里驰援,惠州供电局支援队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担当,而在风雨较量、与时间赛跑的同时,被守护万家灯火也用淳朴的方式表达着谢意。正是这种双向奔赴,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打赢一次又一次的抗灾复电攻坚战。
南方+记者 蓝单
通讯员 黎凯燕 孙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