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韶关地标变迁:韶钢,一部韶关工业变迁史

韶关新闻网
+订阅

1966年8月22日

原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开启了她成为广东省重要钢铁生产基地的征程

五十八载春秋,筑建铁壁铜墙

五十八载风雨,谱写时代荣光

五十八年来

她与1045万平方千米

广袤国土上的众多钢厂一起

用一炉又一炉滚烫热烈的钢水

筑起了共和国工业的钢铁脊梁

今天

让我们再次走近她

看蜕变,如何在熔铸之间发生

01

/2号门/

中国人讲究“门面”,我们就从门看起。

简约、现代的2号门,

是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中南股份”,原“韶钢”)

进出生产厂区最主要的通道之一。

它的前身是中南股份的一片废旧办公楼,

它虽不是陪伴钢厂成长最久的门,

但却是钢厂厂区环境提升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2号门旧照

以2号门建设为起点,

中南股份对厂区道路进行拓宽,

形成了一条新的入厂主干道。

同时,中南股份在道路两旁

种植樱花树等植物,

提升整个区域环境绿化、美化档次,

充分展示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果,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02

/炼铁路/

韶钢樱花大道。航拍:谢志杰

走进2号门,

我们可以看见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

这里是韶关樱花爱好者的“朝圣地”,

也是钢铁厂改善厂区交通,

提升厂区绿化的“集大成者”,

它就是“炼铁路”。

在它下面是中南股份原2号高炉旧址,

而在它东面的绿地下方,

则是中南股份原1号高炉旧址。

炼铁路改造前旧照

2015年,

为响应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

中南股份拆除了1号、2号高炉

并对环境进行了绿化提升改造,

种上了粉樱树、铺上了绿草坪。

除此以外,

每年,中南股份还会对路两旁的

绿地进行2-3季花卉的播种,

让整条路时刻保持着缤纷多彩。

韶钢樱花大道。张伟 摄

03

/原料大棚/

从炼铁路升起无人机,

一座崭新、硕大、醒目的

拱顶建筑迅速映入眼帘。

这里是钢厂的原料大棚,

算是钢厂最年轻的地标建筑。

原料大棚。黄俊 摄

2023年11月28日,

中南股份举行炼铁厂料场

封闭环保改造工程(原料大棚)投产

暨超低排项目群竣工仪式。

至此,钢厂的各类物料

全部实现“入厂”“入棚”“入仓”,

大风一来尘飞扬的场景一去不复返。

改造前旧照

04

/智慧中心/

离开一线作业区,

我们转而来到钢厂的“中枢神经”

——智慧中心,

一个藏在老厂房里的“智慧魔方”。

智慧中心。黄俊 摄

这里是中南股份实现

距离5公里以上跨工序、跨区域、

远距离大规模集控和无边界

协同的秘诀所在。

块块大屏、台台电脑在这里,

组成了钢厂智慧决策、高效集控的“大脑”。

智慧中心还是

全球首创的贯穿炼铁、烧结、焦化

的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

新时代“韶钢人”的骄傲。

改造前

05

/工匠空间/

钢厂的创新体现,

远不止智慧中心一处。

坐落在717小镇内,

占地面积约600㎡的工匠空间,

就是一处汇聚企业员工

创新成果的展示空间。

这里和智慧中心一样,

也是钢厂原来的一处废弃厂房。

旧照

经过改造提升,

空间外部整体风格已融入

717小镇怀旧金属工业风。

外景。黄俊 摄

内部则结合创意设计与多媒体手段,

向来着诉说时间沉淀下的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内景。黄俊 摄

06

/工人俱乐部/

离开生产作业区,我们最后一站来到

中南股份现存最为久远的公共性建筑

——工人俱乐部。

工人俱乐部现外观。黄俊 摄

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72年8月的韶钢电影院。

旧照

俱乐部建筑面积3340㎡,

其中舞台面积98㎡,乐池面积45㎡,

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有1960个座位。

放电影、办活动、开大会……

这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韶钢人”的快乐

时至今日,

这座外观略显沧桑的建筑,

还在见证着这座钢厂的蜕变,

陪伴着她,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走好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俊

编辑:文卓

责编:汪露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