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下午,在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莲花峰风景区,一场以“潮涌英歌起 舞动千年情”为主题的潮阳区2024年国庆英歌舞沙滩汇演巡游活动震撼上演,吸引广大市民游客慕名前来,一睹潮阳英歌非遗风采。
活动现场。黄庆伟 摄
此次活动是潮阳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次重要策划。为此,潮阳区精心挑选10支有代表性的英歌队,分别为海门英歌队(海门和睦英歌队)、城南街道忠精英歌队、慈海英歌队、凤岗英歌队(后宫)、岭东英歌队、古帅青年英歌队、龙井行祠忠精英歌队、金浦青年英歌队(金浦兴胜顺英歌队)、桃园英歌队、海兴英歌队,共500名英歌队员参加英歌舞沙滩汇演巡演。
肖凯鸿 摄。
随着礼炮声响起,二十四节令鼓表演预热后,英歌舞沙滩汇演正式开始,10支参演英歌队在激昂的锣鼓声中帅气登场。首先是标识为红队的4支英歌队开始展演,标识为黄队的6支英歌队列队敲击手中的英歌槌作为呼应;接着是黄队开始展演,红队列队敲击手中的英歌槌作为呼应。每次表演时间都是8分钟。只见舞者们手持英歌槌,快速翻转叩击,清脆的声响此起彼伏。他们以热烈而奔放的舞姿尽情挥洒,呐喊声如雷贯耳,尽显豪迈气概。
肖凯鸿 摄。
红队、黄队表演完之后,所有英歌队员再次列队,随后分成二路,开始“双龙出海”巡游。潮阳英歌舞的槌法繁多,有旋槌、单槌、双槌,还分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等。招式也有20余套,并且变换出如“双龙出海”“田螺悉”“麦穗花”“双金钱”“打四门”等各种队形。每种阵法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双龙出海”寓意着繁荣、发展和好运,此次沙滩英歌舞汇演就呈现“双龙出海”队形,以此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瞻铭 摄。
潮阳人民“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在英歌舞展演中生动呈现,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与顽强生命力。慕名而来的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急切地想要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只见游客们的眼神中满是兴奋与震撼。
潮阳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汉族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是傩文化的遗存,是潮阳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迄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源于古傩舞,在唐宋时期已形成雏形,至明代大为盛行,以潮阳为中心呈扇形向外广泛传播并在流传中不断演变,在实践中流传、变异、转化,注入了劲拳腿,产生了不同的英歌流派,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表演时,潮阳英歌舞场面恢宏,套路多样,槌枝精巧,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强,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极具阳刚之气,被学者称为“中国民间舞蹈之根”。1997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一副主席贾作光赞美潮阳英歌“英歌豪壮”“风骚独领”。今年年初,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向全球推荐英歌舞,他指出“中国广东的英歌舞是一种传统表演,它崇尚祖先的智慧,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体现了正直和坚强的价值观。”1996年,潮阳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方+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肖树鹏 李盛和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