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建院120周年。在医院的院史馆内,陈列着一批来自上个世纪的“老物件”。其中,上世纪70年代临床应用的检眼镜和眼压计,尤其令该院眼科主任医师马胜生印象深刻。
“以前,医生手握沉重的检眼镜,才能检查患者眼底的病症。”他说,而如今,眼科从接触式操作到非接触式操作、设备从简陋到精密,眼科医疗技术有了飞速发展。
1988年大学毕业后,马胜生来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工作。当时,老一辈的眼科医生使用的是老式检眼镜。虽然原理简单,技术相对落后,但它是那个年代唯一的眼底检查设备——医生需等待瞳孔放大,镜片对准,视野清晰。
1975年的检眼镜。
“医生的眼睛几乎要贴在患者的眼睛上,才能看清楚视网膜或视神经。”马胜生介绍,医生透过检眼镜的小孔,通过更换不同度数的镜片检查患者的瞳孔和眼底,整个检查过程相当繁琐,检查效果受医生技术水平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与检眼镜同时期的眼压计,也是眼科医生常用的设备之一。眼压计的探头要直接接触患者角膜,才可以准确测量眼压。
“这种方式不仅要点麻药,还因患者共用仪器,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马胜生说,传统的眼压计检查往往伴有不适感,角膜敏感的患者更容易产生疼痛和不适。另外,由于医生手法不一,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误差。
1975年的眼压计。
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马胜生见证了眼科发生的飞跃式变化,新设备不断迭代,传统的检眼镜、眼压计成为展柜里的“古董”。
“例如,检眼镜已被现代化的眼底照相机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底成像设备替代,这些设备通过激光投射,就像给眼底做CT检查或用照相机拍摄眼底图像,可全面而准确地呈现患者眼底的全貌。”马胜生说,视网膜有10层,过去医生只能看到眼底的一部分,而现在每一层的结构都清晰可见。
相干光断层扫描仪。
眼压测量则已从接触式转变为非接触式,目前门诊普遍使用的是喷气式眼压计,患者只需将眼睛靠近机器,伴随着一股轻柔的气体,就能准确测量眼压。
非接触眼压计。
飞速发展的不仅有设备,还有诊疗技术。
“30多年前,白内障手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手术。”马胜生回忆,当时手术需要切开患者的角膜,切口长度几乎是眼球的一半,而如今超声乳化术及飞秒辅助手术等技术的出现,让手术切口从最初的6毫米缩小到2毫米,创伤极小,甚至不需要缝合。
传统的眼科白内障手术器械。
“以前,手术后患者必须卧床两周,等待伤口慢慢愈合,而现在患者做完手术马上就能走,你说变化大不大?”马胜生笑着说。
“这些老物件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曾是我们了解眼睛的‘窗口’,也为今天的医疗科技奠定了基础。”马胜生认为,未来的眼科设备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眼底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方面也会有更大的突破。他希望通过国家自主研发的先进仪器和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精准诊疗。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胡颖仪
相关链接:
【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历史性跃升,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健康中国迈向更高水平。医院是守护健康的主阵地,国庆节期间,我们将推出“寻访医院老物件”系列报道,走进广州医院的院史馆,探访一件件旧物背后的故事及其折射出的医疗事业发展变迁。敬请关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