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9月29日消息,“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44号)正式发布。
9月30日,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师邹兵接受南方日报、南方+等媒体采访,介绍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相关情况,并解读部分内容,称《总规》是深圳首部陆海统筹、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指导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也是城市所有的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总规》落地后,深圳会是怎样的图景?
邹兵认为,从贴近深圳人生活的角度来看,可以总结为“创新创意创业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深圳不仅是创新引领、创意发挥和创业的热土,也是让人有更多获得感、归属感、满足感的幸福家园。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师邹兵
深圳迎来第四版总体规划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历经四十多年快速发展,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
据邹兵介绍,在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多年的历史中,历次总体规划对深圳各个阶段的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深圳的第一版总体规划是1986年获批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该规划奠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最富有特色的弹性组团式结构,决定了如今整个深圳的建设面貌。
深圳的第二版总体规划是《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该规划第一次把这个规划区从原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确定全部行政辖区约2000平方公里为城市规划区范围,适应了深圳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过程。
深圳的第三版总体规划是《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该规划是深圳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纲领性文件,是深圳实现以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引领了过去十多年来间深圳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总规》则是深圳历史上第四版总体规划,不同于深圳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它融合了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和此前未涉及到的海洋,是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深圳首部陆海统筹、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
通过一张蓝图统筹安排所有发展、保护的要素,不仅更加全面,而且避免了深圳这个高密度开发城市在空间上的冲突叠加,有助于深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
邹兵说,今年是深圳建市45周年,也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5周年,《总规》是对《意见》在空间上的落实,提出了一系列空间的战略指引和布局安排,把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安排在空间上落实。
城市性质新增“现代海洋城市”是最大亮点之一
国务院近日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指出,“深圳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
“现代海洋城市是此次《总规》批复中,国务院对深圳城市发展定位最大的亮点之一。”邹兵说。
国务院2000年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的批复指出,深圳市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国务院2010年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指出,深圳市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邹兵认为,《总规》除了保持历版总规对深圳城市定位的延续,新增了“现代海洋城市”,实际上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意见》中“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再一步肯定和期待。
他表示,《总规》中关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整个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布局了一系列的跟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区域,既沿着海域、海岸带布局,也与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第二个方面突出深圳山海资源丰富的特色,把整个深圳的滨海资源给在空间上进行最大限度的彰显,不仅对海岸带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而且通过“山海连城”,把山和海连通,彰显深圳作为现代海洋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以“1+7+N”全域创新空间布局,支撑深圳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
与深圳前三版总体规划相比,“国家创新型城市”也是此次《总规》新增的定位之一。
邹兵说,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近年来,深圳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安排,也有很大的投入,特别是打造“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在空间上进行了很大的布局。
在科技创新空间方面,《总规》提出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优化形成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集聚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为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提供空间保障。
其中,“1”即1个综合性创新核心区,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充分释放原始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合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创新中心和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策源地;
“7”即创新集中承载区,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等为契机,形成七大创新集中承载区。
“N”即创新集聚区,统筹新兴产业布局,打造多个特色发展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培育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邹兵告诉南方+记者,“1+7+N”是对深圳全市科技创新空间的布局,综合性创新核心区、创新集中承载区、创新集聚区不是简单的基地或产业集群,而是具有综合的特点,可以为“20+8”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空间支撑。比如综合性创新核心区,不仅有产业的创新,还可以有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和其他资源的配置等。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意味着什么?
国务院2000年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的批复指出,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要控制在430万人以内,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480平方公里以内。
国务院2010年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批复指出,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
国务院近日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则指出,到2035年,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
1130.74平方千米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对深圳的城市建设意味着什么?
据邹兵介绍,《总规》划定了深圳“三区三线”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底线:到2035年,深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0万亩(含易地代保0.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72.02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4.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
“三区三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三区”即农业、生态、城镇三个功能区,“三线”即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
他说,深圳早在2005年就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这可以被认为是深圳最早的城镇开发边界,目的是控制城市的无需蔓延,平衡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总规》提出将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实际上是把深圳发展的建设地区和需要控制建设的生态保护地进行了有机的划分,在开发边界内可以实施高质量、高水平的城市开发建设,在开发边界外进行生态保护,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邹兵最后表示,整体而言,《总规》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体谋划深圳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秉承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将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报道:
1、重磅!《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
采写:南方+记者 马芳
图片: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