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县区全会丨饶平:重点攻坚,“五项改革”向未来

南方+

勇于“闯世界”的饶平人,再一次发出对改革的呼唤。

9月30日,饶平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召开,研究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饶平路径。会上,潮州市委常委、饶平县委书记陈跃庆在作报告时,仅“改革”一词就提到100多次。

无

“回望新时代以来饶平走过的改革之路,我们始终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以更大决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深度拓展,让改革的活力在苏区饶平竞相迸发、充分涌流。”“饶平已不再是曾经的‘省尾国角’,而是试点先行、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锋。”……掷地有声的话语,无一不是饶平的改革宣言。

但多项改革任务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推进?陈跃庆表示,既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出抓好“五项改革”——“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民主和民生领域改革、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改革。可以说,每一项改革都紧贴饶平实际,直指塑造新动能、激活新动力,所要满足的都是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让改革成为今日饶平的最强音——持此鲜明态度,饶平将迈出“闯世界”的新步伐。

集成式改革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有破有立。将宏大远景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才能事半功倍,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

当前,饶平县正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陈跃庆指出,“百千万工程”是苏区饶平实现弯道超车、跨越赶超的历史机遇。要持续深化“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坚持“工农并举、三产融合”,突出“强县”“富民”“融合”“向海”,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以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为契机,饶平将健全“强县”动力机制:科学规划现代化凤江新城南北片区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升县城承载服务能力;在加快“八大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发展“飞地经济”等方面下功夫,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抓住“强县”的关键在于扩权赋能这一“重点”,饶平将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支持新丰镇建设县域副中心、钱东镇发展成为小城市,辐射带动专业镇、特色镇发展。

坚持强农惠农富农导向,饶平将强化“富民”制度保障:在大力发展“五项富民特色产业”基础上,强化富民特色产业运营思维,以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致力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路径,加快推动“旺镇”“强村”公司实体化运营,积极推进县域“光伏+建筑”、“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省级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更好实现农民和集体收入双丰收。

做好对外对内融合发展大文章,饶平将促进“融合”协调发展:对外抓住省直组团纵向帮扶和深圳市盐田区横向对口帮扶协作的契机,加快推动航空餐食领域合作、产业有序转移等重点帮扶协作事项落地见效,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对内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立足饶平“北弱南强”现状,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辐射带动专业镇和特色镇”的县域一体发展体系。

优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大力发展临港新兴产业,饶平将拓展“向海”发展空间:通过优化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机制,探索低效用海退出机制,推行“标准海”供应,集中力量推进“木改塑”,加快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利用,形成适度集聚、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集中力量培育粮油及食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集海水种业、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养殖、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陆基中高密度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滨海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抓住“牛鼻子”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饶平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对于饶平来说,必须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饶平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国有、集体资产资源盘活利用,重点在港口、航运等领域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做大做强“新时代集团”及“城建投”“振农投”“文旅投”“粤首投”等国资平台。与此同时,谋划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投资重大基础设施等一揽子政策,探索推进财政资金“补改投”扩点带面,并完善招商引资、招标投标、市场准入、社会信用、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饶平以“实”字答题——在“一园一策”特色化、差异化打造“八大产业园区”上,饶平坚持建设标准化通用厂房,摒弃“村村点火、镇镇冒烟”低效工业发展模式。该县还将充分发挥益海嘉里潮州粮油生产销售基地、潮州华瀛LNG接收站、海上风电粤东场址六300万千瓦资源开发利用等百亿级产值大项目集聚效应,以及拥有粤东地区码头功能最齐全的港口优势,积极培育海上风电、新型储能、海洋装备制造、氢能、冷能等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形成“前港后园、港园一体”临港经济新格局。在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上,饶平也有“未来思路”:在青山埭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面积约7500亩的潮州市新材料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子新材料及日用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上,饶平将聚焦“五大优先招商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同时持续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协调推进漳汕高铁饶平南站、沈海高速改扩建潮州港支线、大潮高速公路饶平至南澳连接线等重点交通项目规划建设,构建形成“2高铁3高速”快速交通格局,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互联互通水平。

“一盘棋”推进 让经济结构发展模式“面向未来”

新设省级博士工作站5个,累计柔性引进产学研合作博士36名,设立“盐田-饶平汇智谷”反向人才飞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成功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韩山师范学院附属三饶中学正式揭牌成立……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饶平蹄疾步稳。

科技、教育、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饶平将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在教育方面,探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和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坚持“公办+民办”学校齐抓共进,加快推进总投资10.63亿元的27个重点教育项目建设。饶平还将抢抓省委实施“双百行动”契机,深化与韩山师范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办好办强韩山师范学院附属三饶中学,力争用三年时间办成全市优质品牌初级中学。

在科技方面,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无穷、海利、博宇、新功等“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鼓励万佳、新功等企业充分利用省级博士工作站攻克技术难关,发挥立兴国家级狮头鹅科技小院等科研机构作用推动农业向新向强,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

在人才方面,饶平将深入实施“六大领域人才行动”,大力开展产业“新工匠”培养计划,精准培育建强各类乡土人才。通过招引高端优质企业落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引进省内公办高校建设饶平校区、开展“订单式”定向培养、建立饶籍专家智库等方式,实现以“产”引才、以“校”引才、以“策”引才。通过优化“饶平优才卡”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才留人也留心。

改革为人民 以更实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饶平将聚焦人民民主、民生事业、文旅融合、绿色生态抓改革,不断满足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饶平将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党委和政府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发挥基层政协委员联络室、委员走访机制等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和在外乡亲共同参与饶平现代化建设。

通过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饶平将以更实举措解决就业、医疗、养老、托育、饮水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上,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微电商等新就业形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加快推进总投资8.25亿元的5个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省级公立医院托管帮扶县公立医院;在高质量构建“一老一小”保障体系上,支持和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以及“长者饭堂”等公益慈善事业,完善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切实让群众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同时,还将稳步推进总投资约34.58亿元的17个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深化供排水一体化运营改革。

聚焦文旅融合,饶平将加快推进苏区文化旅游经典区、汤溪湖水旅休闲度假区、汛洲岛力诚博物馆景区、西澳岛黄嘴白鹭自然保护区以及县颐养中心等文旅康养项目建设,并依托道韵楼、汛洲岛、青岚怪臼谷等文旅资源申报新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酒店。

在绿色生态改革方面,饶平将深化扩绿兴绿护绿机制,加快优化林分、改善林相,突出抓好县镇村绿化工作。通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支持开展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织牢“安全网” 持续完善地方法治体系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饶平提出,要持续完善地方法治体系,构建新安全格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护航饶平高质量发展。

在完善法治饶平建设体制机制上,饶平将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体推进涉外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深化涉外法治领域交流合作等。

在完善平安饶平建设体制机制上,饶平将严厉打击涉电诈等突出违法犯罪,扎实开展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通过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排查整治建筑工地、消防、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危旧房屋、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突出抓好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升。

在完善防范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上,饶平将强化经济、金融等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1+6+N”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采写:南方+记者 杨可 通讯员 饶宣 林志铠

海报:区洁莹

编辑 刘晓维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