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记忆,是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厚情感。为传承和保护东莞市地名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留住地名“乡愁记忆”,近期,东莞市民政局将陆续刊播东莞地名故事,诚邀广大读者跟着地名游东莞,在有趣的地名故事中探索东莞文化,敬请垂注。
说起长安,也许有人想到的是“十三朝古都”长安,它就在如今陕西省西安市以南。也有不少人,想到了位于广东珠江口的东莞长安,这两个地方的地名有什么联系吗?本期为你讲述。
长安镇位于东莞市最南端,东邻深圳经济特区,南临珠江口,西连古塞虎门,北倚风景胜地莲花山。广深高速公路、107国道、s358省道横贯而过,是广州、东莞与深圳交通往来的南大门。
长安在远古时代原是一片浅海湾,历经沧桑,珠江的泥沙淤积,于春秋时期形成一沙洲,至三国后期始成陆地。从西晋时代开始出现人类活动。到了宋代,金、元入侵,士民大举南迁,纷纷从粤北、闽西往珠江流域迁徙。宋末元初,大批士民经南雄珠玑巷迁居长安,当地人口由此大增,并逐渐形成村落。
宋开宝五年(972年),长安立村,时称靖康,因此地为靖康盐场而得名。其时靖康的境域非常辽阔,西自双岗沥口(今厚街双岗涌口河),东接新安(今宝安南头),迤俪数十里。
清初,长安隶属缺口司。清末,虎门、长安一带的乡绅在此地设非官方武装组织“莲溪局”,故此地又有“莲溪”之称。民国初年归虎门行政公署管辖,俗称“下里”。
1941年,锦厦乡绅李学斌等人在沙埔头筹建新圩,以其祖先为唐宗室之后且发端于长安(今西安)而冠名,“长安”之名由此而始。民国35年(1946年),分为北山、长边两大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虎门合编为第六区,1950年从第六区划出,称第十区,1955年改称长安区,1957年12月改称沙头大乡,1958年3月改称长安大乡,同年9月与虎门合并成立虎门人民公社。1961年7月,长安从虎门公社分出,成立长安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社改区,1986年11月撤区建镇。
这个1986年设镇的长安,虽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长安,但在过去几十年抓住制造业发展机遇,在经济领域迈出波澜壮阔的步伐,成为全球最大电子信息和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也是东莞全市经济实力最强的一个镇。
南方+记者 薛屏
图片来源:欢乐长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