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领军人才谈践行教育家精神,新一期“我为什么当老师”播出

教育莞家
+订阅

9月29日12:00,2024年度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八期(总第三十四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聚焦10位东莞市第三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畅谈践行教育家精神。

10位领军人才,不仅在教育教学上展现了卓越的能力,也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办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他们是东莞十万余教师的优秀代表,也是莞邑教育人身边的学习榜样。

践行教育家精神,领军人才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引领,落实在一项项工作实践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浸润在一个个平凡日子里。点击此处回顾视频>>

心有大我,育大我之人

初登讲坛,年逾七十的恩师送给她一句话:时刻不要忘记,你的职责是走进学生、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包容他们。如今,当年的小姑娘已经迈入从教的第26个年头。一头扎进思政教育的天地,她带领团队以情为舟、以爱为桨,打造“情意思政”品牌,将心有大我的理想信念铭于心、践于行,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育大我之人。

“如果对思政老师画像,我想应该要有语文老师的诗情画意、数学老师的逻辑思维、音乐老师的吹拉弹唱、美术老师的妙笔生花,还要扎根于历史厚土、逐浪于时代前沿。”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教师胡嵘苹说,这也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2021年全国思政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全国典型经验的时刻,她用《童眼看脱贫 点亮中国梦》带着孩子们走进贫困山区,感受脱贫的伟力;在2022年诗教中国全国赛获得一等奖时,她熔语文、思政、音乐于一体,让孩子知道,纵使隔了千年时光,家国之情始终如一、历久弥新。

她说,当看到她培养的孩子成为全国少代会代表;当她陪伴的孩子走上讲坛,成为跟她一样的点灯人,当她指导的老师也站上全国赛一等奖的舞台……她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陪伴那么多孩子,那么多老师一起向前走、向远行。

言为士则,乐教爱生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也是温暧的彼此成全。践行教育家精神,领军人才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引领,落实在一项项工作实践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浸润在一个个平凡日子里。

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副校长袁晓勇曾带过一个班, 班里流行“寻找自我”的思想风气,认为等他们某天找到了自我,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他没有急于去否定学生,而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影响他们。

每天早上,他会在课室门口迎接学生,黑板擦不干净,一遍又一遍地擦黑板;他还通过阅读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优化带班管理方式方法,通过自己的改变,向学生传递“成长始于自我改变”。

疫情居家学习期间,东莞市水乡未来学校校长孙军棵曾接到一位学生的电话,电话里的男同学痛哭流涕,个人内心抑郁的情绪、学习的无力和厌倦、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矛盾等,压得个头一米八多的男同学濒临崩溃,“我很感恩学生选择相信我、向我求助,也让我感觉到了身为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类似的案例也促使他有了更多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为此,他推动学校开设了“父母学堂课程”,规划了“亲子沟通、生涯规划、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等”系列主题课程,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同时,还通过开设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包容、感悟仁爱与担当。

叩问自己,对话学生‌

在教育细节里彰显师者智慧,也在躬身实践中沉淀育人思考,领军人才们孜孜钻研、诲人不倦。他们叩问自己,也和学生对话。

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瑞红说,不管是做班主任,还是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她一直秉持一个理念,就是要时时和学生保持思想“见面”,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当班主任时,为了能和学生有更多交流的话题,清楚他们关心关注什么,我会看他们喜欢看的电影和书籍,也会结合他们的兴趣互动交流。”她透露,有一阵班上流行看科幻小说、读东野圭吾,于是她也跟着读《三体》《解忧杂货铺》等,希望借由书籍与学生平等对话,也让他们明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让生活、让世界变得更好。

走上管理岗位后,需要理解的不仅有学生家长,更要理解教师,还要懂得教育的无为与有为。于是,她推动开设“校长信箱”,增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的链接。学生在来信中提出想要在体育馆放置钢琴、建议饭堂增加广东凉茶、希望能多些时间看课外书等等,她便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探讨问题的可行性,倾听和尊重学生的声音,“有的采纳、有的则说明学校这样安排的理由,通过双向互动沟通,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也进一步促进师生对学校工作的理解认同,增强归属感。”

拓荒创校,求是创新

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践行教育家精神,讲台之上,领军人才们以扎实学识、做专业精湛的大先生;课堂之外,他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影响学生。紧随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步伐,他们也奔走在创校立业最前线,高起点、高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东莞外国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东莞滨海湾未来学校校长朱忠明介绍,在滨海湾未来学校筹办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实现主动学习?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什么样的办学方式,能更好地突破校园边界,构建开放多元的育人生态?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他和筹备团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学习、也不断深化对未来教育的理解,并牢牢把握住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成长需要进行创新办校。

在近30年教育生涯中,东莞市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亚骏参与筹建了三所学校并担任创校校长。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调任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后,他率领创校团队强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科技赋能·多元启慧”的办学理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创新育人场域,努力营造科技赋能的校园环境,希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优秀人才。

勤学笃行,因材施教

推动理想的教育变成现实,须有前沿教育的思考、开放包容的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领军人才们勤学笃行,做学校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也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走深走实。

“2020年,我主持筹建嘉荣外国语学校,结合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优势,我们从校本化、个性化、链式化入手,希望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的创新、对选修课程进行了个性化的订制,构建小、初、高十二年链式化的特色课程。”东莞市嘉荣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易志军说,正因为努力在课程建设上求是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学校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授予“未来学校领航校”称号。

十几年来,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杨碧玉持续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的特色化,遵循“目标-设计-实施-评价”的路径,构建“研课一体化”的组织和实施模型,形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松湖样态”,“当学生站在千人学术报告厅对研究项目侃侃而谈时,当毕业生回忆母校总会提起自己当年上过哪些校本课时,我们坚持课程探索的价值,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答案。”

2022年,东莞中学迎来建校120周年,学校发布了高质量发展“1+1+8”行动计划,其中包括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镜堂班”“容庚班”。

作为一名在东莞中学成长起来的老师,东莞市东莞中学教师于涛参与了行动计划的主稿和推动,“努力把‘镜堂班’‘容庚班’办成东莞的示范引领班,我们义不容辞。”

以生为本,技能成才

以制造业立市,东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深耕职业教育30余,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党委书记江学斌是东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坚持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他提出并践行“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育人理念。

近年来,他先后在东莞三所职业学校任职,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他提出了“技能+素养”的职业教育观,避免了学生在就业中“输在起跑线”。

适应中职“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发展新趋势,他创造性提出中高企协同培养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今年东莞10所公办中职学校率先开设“现场工程师”专班,为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东莞样本。

在参与国家东西部协作项目中,为一体化解决教育、产业、人才问题,我提出面向铜仁经济发展的“种子计划”,联合铜仁学生、东莞企业和职业教育三方从培育人才的种子到培育产业的种子,得到了铜仁市和东莞市相关领导的认可。

“作为一名老职教人,让每个受教育者实现技能成才、人生出彩,是我的责任,也将是我努力追求的教育愿景。”江学斌如是说。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视频:孙俊杰

海报:袁永平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