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绿色与数智,这些专家建言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

第二十五期花城院士科技会议暨2024“数智互通·助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近日在召开,众多专家就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绿色低碳与数智化发展等行业热点问题展开了研讨交流。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闵永刚以“面向轨道交通用功能化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为题进行报告,介绍了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指出我国在聚酰亚胺、单体、浆料、粉体、纤维到薄膜整个的产业链方面的开发与还比较薄弱,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对轨道交通、低空经济甚至是整个社会都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作《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主题报告,以生产力为切入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的发展是如何从纯人力劳动逐步发展到如今的人工智能。

杜如虚说,生产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产能力,生产商品能力,衡量指标可以包括能源、产量、GDP,这是工业生产总产值;二是生产产品的效率,包括能耗、时间、质量。四次工业革命都是围绕生产力来发展起来的,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机械力代替来人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用电力代替人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力和脑力,第四次工业革命则用人工智能来代替脑力。

杜如虚引用2023年国家统计局的就业数字:中国劳动者可以分蓝领和白领,前者约有4亿,后者约为3.47亿人,蓝领比白领要多。杜如虚说,如何提升人的脑力,答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学习。”杜如虚说,一开始科学家们研究学习的方法也是百花齐放,比如说贝叶斯算法、逻辑决策等等,后期基本上是神经元网络一枝独秀。再到现在,算法一个接一个,不断突破。Transformer(神经网络算法)是谷歌公司的七位工程师最先开发出来的,并实现了开源。

杜如虚打个比方:开源非常重要,好像造汽车一样,让你造一辆汽车你不可能做出来,毕竟涉及2万多个零件,但是叫你开车并不为难;开源导致人工智能加速发展,虽然大部分人对人工智能都是一知半解,于是就有了OpenAI,帮助人们更好理解。

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会不会超过人的能力?杜如虚认为,这个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有一个成语叫“盲人摸象”,通过AI算法,看到象的鼻子,才知道这是象,但是要只看到一只脚,它还很难识别,但自己团队的算法可以通过一只脚将识别率提到92%,比一般算法要超出15%。

意大利博洛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朱继忠以“双碳目标下综合智慧能源系统优化运行”为题,指出在能源与环境日益突出下,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考虑风光储能化配置与综合智能系统研究,构建高效的多能源的综合能源系统,实现多人协同供应和能源梯级利用,会提高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

南方+记者 郜小平


编辑 刘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