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扎根百年老墟,丹灶在改变什么?

南方+

9月29日,“罗行艺术墟”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墟正式开墟。该艺术墟以“交汇创造美好”为主题,在接下来一连9日里,数十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音乐人、戏剧人,将在“罗行艺术墟”上带来艺术展览及作品、艺术演出、艺术家工作坊、丹灶乡创交流会,让佛山的乡土里绽放出美丽的艺术之花。

艺术与经济、科技交融共生、相得益彰,如今南海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文经济新形态。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希望南海多一些艺术家、多一些企业家、多一些科学家、多一些年轻人。

如今,一场有关传承与创新的变革在丹灶基层悄然发生。以艺术介入重新激活百年罗行老墟,政府、社区、新旧墟民、企业等各方力量不断集结,倾力打造“罗行艺术墟”。未来,随着艺术家持续驻留,更多在地化艺术项目、艺术作品落户罗行墟,“罗行艺术墟”有望成为人文南海又一张亮丽的品牌名片,打造“湾区艺术乡创新热土”。

当艺术扎根乡土,艺术家、企业家、科学家和青年人等不同身份群体,也将能在丹灶形成更紧密的连接,找到更温暖的归宿,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9月29日,“罗行艺术墟”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墟正式开墟。    通讯员供图

9月29日,“罗行艺术墟”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墟正式开墟。    通讯员供图

艺术扎根乡土

罗行艺术墟烟火气升腾

开墟仪式上, LED和镂空舞台造型搭配竹编效果和活动主题字,既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又充分彰显了罗行竹编这一传统非遗元素。竹风铃签到和竹蜻蜓伴手礼等方式,更是寓意共同奔赴,放飞美好。

罗行艺术墟开墟仪式既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又充分彰显了罗行竹编这一传统非遗元素。  通讯员供图

罗行艺术墟开墟仪式既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又充分彰显了罗行竹编这一传统非遗元素。  通讯员供图

现场播放了《回到罗行》罗行艺术墟2024社区营造纪录片,罗行艺术墟策划总监柳莎对罗行艺术墟整体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

为推动罗行墟从商贸老墟市蝶变为 “罗行艺术墟”,项目主办方邀请到来自8个国家的20位艺术家、14组音乐人、3组戏剧人,历经4个月驻访罗行进行艺术创作。从9月29日至10月7日,“罗行艺术墟”将集中为市民游客奉上18组艺术展览及作品、36场艺术演出、16场艺术家工作坊、7场丹灶乡创交流会,向世人展示古老又现代、文艺又“烟火”的罗行。

“罗行艺术墟”充分体现艺术的在地性,其所展出的项目、作品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罗行墟的环境空间,融入罗行墟的老物件、罗行竹编等元素,让现代艺术与地方特色实现有机融合。

比如,“墟游记2024”艺术总监、艺术家向阳作为丹灶引入的“1号文产特派员”,通过收集罗行墟的历史与现今的图像资料,将人、物、建筑等形象剪影凿刻在罗行墟的街头巷尾等角落,创作出作品《进化中的尘埃——罗行墟记》;当代舞艺术家彭宇作为丹灶为罗行墟引入的文产特派员,带来了舞蹈影像展《无界(Dance World)》,把旧墙老屋、窄巷房顶变成创作舞台,拍摄舞者与环境合作的影像作品,再以竹子和在罗行收集到的老物件作为装置展示素材,将其与过往罗行旧墟内的舞蹈影像做结合,呈现“去掉边界”的观念舞蹈表达。

艺术家向阳深入体验罗行生活和文化,创作出作品《进化中的尘埃—罗行墟记》。通讯员供图

艺术家向阳深入体验罗行生活和文化,创作出作品《进化中的尘埃—罗行墟记》。通讯员供图

澳大利亚艺术家凯特琳·莱利(Caitlin Reilly)、珍珠·莱利-穆雷(Pearl Reilly—Murray)和泽利米尔·俊祥·哈拉提斯 (Zelimir Jun Xiang Harasty)共同呈现《回归Return》驻地艺术创作展,以色列艺术家大卫·歌诗坦(David Gerstein)、伊兰·盖利比(Ilan Garibi)与艺术家向阳共同打造《河涌尽头是大海——当代艺术与地方产业 Between Village Bamboo Weaving and Contemporary Art》艺术展,同样深度植入罗行竹编等特色元素,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对地方传统产业和文化进行再诠释。

开墟仪式上,罗行艺术馆、普蓝艺文中心、墟上集、“竹里人”小店逐一亮相,艺术家徐岚工作室正式启用,进一步充实“罗行艺术墟”的营造内容。

其中,普蓝艺文中心包含植根自然画廊、补给站、艺术家驻地与艺术设计商店等四大板块,是GNP ART嘉萤沛艺术创始人夏诗源立足罗行墟发起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的重要载体。作为丹灶引入罗行墟的又一位文产特派员,夏诗源依托该中心,每年将定期邀请多位海内外优秀艺术家到访,进行在地创作及成果展览,推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成为推动罗行艺术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艺术家邂逅老墟民

共创共享社区美好未来

近年来,南海持续坚持“做年轻人喜欢的事”,有关音乐、剧场、电竞、演艺、消费的新尝试在全区铺开。罗行艺术墟集艺展、沙龙、市集、艺术演出与社区营造活动于一身,被寄予唤醒罗行墟历史记忆,引导更多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深入认识、继承宝贵在地文化的期望。

位于丹灶镇东南部、北江支流南沙涌边的罗行社区,曾因水运繁荣和竹编手工业而闻名。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罗行墟,曾被誉为广东三大墟市之一。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罗行墟和罗行竹编逐渐走向衰落。

过去十余年来,从政府,到社区,再到社会,各方力量都在努力重振罗行辉煌。推动罗行竹编入选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新盘活百年老街,持续举办竹编文化节……进入2024年,得益于丹灶深入实施文产特派员制度,艺术介入成为激活罗行墟的新手段。

镇村合力盘活旧物业,为引入艺术家,促进艺术创生和创新创业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同时,丹灶用好用足文产特派员制度,借助“1号文产特派员”向阳落户丹灶带来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艺术家来到罗行。今年以来,彭宇当代舞团把罗行墟旧粮仓打造为“粮仓剧场”,以老建筑为舞台,以竹编为布景,举办了国际舞蹈节等活动,为罗行墟带来了久违的人气。

通过打造“罗行艺术墟”,丹灶进一步引入夏诗源、徐岚、叶文等艺术家常驻罗行,同时借力夏诗源等艺术家资源和力量,实施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打造艺术家聚落,致力推动“罗行艺术墟”实现内容和流量可持续性发展。

在罗行旧墟蝶变为罗行艺术墟的过程中,新老互动、艺企同行凝聚起更大的合力,不少罗行墟当地居民、竹编手艺人和多家丹灶本土企业与艺术家共创艺术项目和作品,参与开发文创产品,既促进了基层群众审美提升,又唤醒了乡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还通过艺术赋能有效提升丹灶制造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罗行墟小公园内展出艺术家张利华作品《词语森林》, 由艺术家与罗行竹编手艺人、本地居民和小学生共同创作而成。通讯员供图

罗行墟小公园内展出艺术家张利华作品《词语森林》, 由艺术家与罗行竹编手艺人、本地居民和小学生共同创作而成。通讯员供图

“罗行艺术墟”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期待艺术的国际间交流创作能带给社区更多元的活力和创造力,让地方文化生生不息;不同阶层和背景的人参与到罗行社区“公共性”的营造中,让新老墟民交汇共荣;艺术落入欢庆和日常营造之间,成为深度促进地方创生的路径。

通过探索艺术乡建,让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关联和共情重新连接,重建社区认同感和依赖性,进而构筑一种新的、积极的、向善的社会关系和集体记忆,外界对罗行重振辉煌,焕发持久活力更增添了一份信心和期待。

人文与经济共荣共生

让“三家一青”爱上丹灶

2024年是南海的“人文经济元年”。南海“新春第一会”首次提出,把人文经济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发展人文经济,南海多措并举。其中,丹灶作为南海文产特派员制度的试点镇,已累计引入18位“文产特派员”,落地15个“文产特派员”项目。一个个“小而精”的项目用现代文化艺术唤醒乡村文化,不仅盘活了乡村文旅资源,为乡村聚集了更多人气,更为丹灶创建人文经济示范区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市民游客前往“罗行艺术墟”开墟仪式现场“打卡”。  通讯员供图

市民游客前往“罗行艺术墟”开墟仪式现场“打卡”。  通讯员供图

活动仪式上,南海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峰说,艺术家的到来,对丹灶的城市品位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方式表达,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也增强了群众对乡村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艺术活动还有效促进群众参与,吸引年轻人到访丹灶,助力基层治理。

“罗行墟因水而生,因竹编而盛,这里曾经是区域商贸中心,是佛山墟市经济发展的标志。”韩峰说,赓续几百年的罗行如今又敢为人先,在南海“人文经济元年”打造“罗行艺术墟”,这是对人文经济发展路径的一次有效探索,搭建了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交流碰撞的平台。

对于“罗行艺术墟”与丹灶制造积极联动,韩峰也给予了肯定。他期待在艺术的牵引下,丹灶将能探索出更多“文化+制造”“艺术+制造”“创意+制造”的发展模式,在文创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最后,韩峰表示,未来南海将一如既往地重视艺术家和各类人才,积极推动企业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跨界合作协同发展,加强政策和资源保障,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作提供更加全面到位的服务和支持,以人文之力推动南海高质量发展。

当前,丹灶正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完善城市配套,引入了保利商旅、翰林湖星级酒店、谭家菜等高端商业配套,谋划建设新学校、新医院,城市品质跨越式提升。与此同时,丹灶抓住南海发展人文经济的机遇,借力“文产特派员”制度,启动建设人文经济示范区,发布“丹灶乡创行动计划2024”,“罗行艺术墟”正是丹灶乡创蓝图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艺术活动时间有限,但‘罗行艺术墟’的生命力是无限的。”活动上,丹灶镇人大主席冼增强表示,接下来,丹灶将引入更多艺术家常驻罗行艺术墟,支持艺术家持续开展创生创作、举办艺术活动,加快构建艺术社区,深度活化罗行墟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将罗行艺术墟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创品牌。

同时,丹灶也将汇聚更多力量共同参与丹灶人文经济建设,进一步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努力打造成为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青年人“三家一青”群体安居乐业的热土。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谭绮君

编辑 杨晖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