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源远流长,神秘庄重。它起源于古代的驱邪避疫仪式,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傩戏(沅陵辰州傩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9月25日下午,广州市文化馆曲艺园中心戏台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非遗课来了· 中国戏剧活化石‘辰州傩戏’,穿越千年演绎古朴风情”。在沅陵县政协委员、资深媒体人、非遗推荐官金玲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湖南省沅陵县国家级非遗项目“辰州傩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聂满娥和湖南省沅陵县国家级非遗项目“辰州傩戏”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沅陵县县级非遗项目“辰州傩画”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平一同走进了“辰州傩戏”的神秘世界。
不辞路途远,奔赴来相见
在广州市文化馆的“傩文化”活动现场,沅陵县的乡亲们带来了一股来自远方的温暖。人群中,一位高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曾被人誉为“山歌王子”,如今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却依旧精神矍铄,来看看他最熟悉的老朋友“傩戏”。他的女儿全海香,为了能让老人家放松心情,特地陪伴父亲从深圳赶来,让父亲重温傩戏的风采,找回那些年轻时的珍贵记忆,她表示自己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也对“傩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对父女真正诠释了热爱无所谓距离,以赤诚、以坚定才可造就传承。
活动现场,还有许多在珠三角地区打拼的沅陵老乡,他们听闻家乡的文化活动,纷纷积极报名,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家乡文化的风采,仿佛是一次久违的家庭聚会。金玲老师,作为沅陵的文化推广者,用一口地道的沅陵方言与乡亲们打招呼,那熟悉的语言,让在场的沅陵老乡都感到无比的亲切,也让广州的市民群众对这场傩戏文化活动充满了好奇。
非遗启真知,傩戏揭面纱
随着金玲老师的登台,活动在一片期待声中缓缓拉开序幕。她向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娓娓道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意义,以及“辰州傩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独树一帜。
接着,她详细介绍了“傩”字的读音和含义,巧妙地从“傩”字与其他相似字的细微差别入手,像一位解谜高手,一步步为观众揭开了傩戏那层神秘的面纱,引领大家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世界。
接着,金玲老师为观众播放了一段演唱视频,从中领略中国戏剧活化石“辰州傩戏”的起源和发展,并邀请聂满娥老师携手女儿、女婿和小外甥,“傩戏一家班”登台献艺。小演员才七岁,是辰州傩戏传承新生代,他在舞台上闪闪发光,自信展示擅长的傩戏选段。聂满娥老师以充满力量和情感的演唱,将“辰州傩戏”的古老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古老戏剧的蓬勃生命力。李平老师为观众带来了更为创新的唱腔,是一种更为温婉、更为唯美的听觉感受,她的歌声如同春风拂面,让人沉醉在一种古老艺术与现代创新完美融合的美妙体验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傩戏演唱的过程中,沅陵县级非遗项目“辰州傩戏”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全教帅的锣鼓伴奏不断,一家人配合默契,力求将傩戏完整呈现给观众。
视听结合,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课堂知识,精彩的演唱表演过后,金玲老师趁热打铁向台下观众详细介绍了辰州傩的内容形式以及发展现状,辰州傩不仅是戏剧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涵盖了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艺术等内容,是这些方面学术研究难得的研究文本。活动中,传承人们还展示了“辰州傩戏”表演所使用的传统服装、演唱需要的乐器等,观众们收获满满。在示范过程中,聂满娥老师盛情邀请观众上台,打奏锣鼓“交响乐”,欢声笑语伴锣鼓声,交织成一片欢乐海洋。
技艺、传承,合拍搭配
——拆傩面具盲盒
激动人心的抽奖环节过后,金玲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傩面时空,深入了解了傩面的文化意义。首先详细讲解了傩面在“辰州傩戏”中的角色和象征,接着请李平老师上台为观众们介绍了傩面所对应的各种角色人物,因角色性格、个性色彩的不同而相互区别,夸张的表现形式之中尽现人生百态。李平老师还现场展示了这次出行途中精心绘制的傩画,其敬业之心与对“傩文化”的无限热爱,令人由衷地敬佩与赞叹。
傩面的制作需要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民间手法匠心传承为傩面赋予生命活力,独特的傩面具,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神灵和天地万物的崇敬,它们深耕在民间沃土,滋养着艺术与信仰的根脉。为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金玲老师利用自己在广州多年积累学习的非遗推广经验,在沅陵走访调研城乡学校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在现场向大家展示了学生们的优秀成果。这些傩面具由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在这样的活动中,热爱传统文化和艺术创新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被悄悄播撒。
在2021年,她还提出了开发沅陵非遗文创的构想,这一想法不仅为沅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了一个新的传承渠道,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县政协委员,她连续提交了多件关于沅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提案,她以《探索活态传承模式,发展沅陵非遗经济》为题作大会发言,就如何用活用好非遗资源提出意见建议。沅陵县政协向全体委员发出《发挥政协优势助力旅发大会》倡议书,号召委员在大会主题、文创产品设计、景区产品包装、美食特产推介等方面献计出力。金玲跟在广东创业的沅陵籍乡友刘纯峰、唐春翔等商量后,他们的作品《旱龙船》和《龙船鼓》成功面世,填补了沅陵商旅产品的空白,并且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反响。
沅陵非遗文创:龙船鼓(摄影:杨流涵)
随着课堂的进度,观众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逐渐点燃,此时金玲老师随机抽取10名幸运观众上台参与互动,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紧随着传承人的引导,用一种新颖的“抽盲盒”方式,现场学习剧中的经典选段。一只傩面对应一个选段,内容有经典曲目《三妈土地》《八郎卖猪》《钩愿》《姜女下池》《姜女晒衣》《毛三编筐》《观花教子》以及《捡菌子》。戏衣身上穿,傩面头上戴,观众们大展身手,通过互动式的学习体验,皆面带喜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身体验了一次成为“剧中人”的奇妙之旅。随着传承人的每一次示范,观众们的模仿声此起彼伏,现场洋溢着一种既温馨又热烈的学习氛围。
活动最后,金玲老师特别介绍了辰州傩雕制作技艺,金玲老师实地采访过辰州傩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向清国老师,她将老师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工艺制作成了短视频,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傩雕的精美与震撼。同时,观众也了解到向清国老师在积极推动傩雕传承工作,组建传承人团队,希望在当地打造一个“傩文化”村。这不光能推动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还能带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为传统乡村注入新力量。他的精湛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让观众们对非遗传承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
七甲坪政协工作室探访傩雕技艺
有奖问答,榄雕手作赠欢愉
活动的互动环节让观众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份子。现场还设置了有益有趣的有奖问答环节,广州古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的广州榄雕文创奖品更是精致且有意义,榄雕始于宋,传承至今,小巧精致,能将万事万物融入小小的榄核之中。在有奖问答中,观众们饱含热情,不仅赢得了精美的奖品,更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辰州傩戏”的了解。而抽奖环节的设置,更是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每一位观众都沉浸在这份喜悦与期待之中。
歌声演绎傩戏魅力,傩面讲述角色故事。市民们在主讲人金玲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用心讲解之下,进入到古朴神秘的“傩”世界中,近距离接触了“傩文化”的古老魂魄。活动在大家的好评中圆满落幕,活动结束后,观众们仍不愿离去,纷纷来到舞台上与老师交流“傩文化”。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在场的参与者都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价值。
广州市文化馆推出的“非遗课来了”系列文化活动,这项已有15个年头的非遗体验品牌活动,以综合式、沉浸式、跨界式的理念,为民众带来有温度的非遗新体验,活动增加了大众接触非遗的渠道,让非遗变得更加生动和可接触。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活动指导单位:
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
活动主办单位:
广州市文化馆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活动协办单位:
沅陵县七甲坪政协委员工作室
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会
“记录广州”文旅新媒体专业志愿服务队
活动执行单位:
广州半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观众奖品支持:
广州古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来源:广州非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