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下称“联盟”)正式在前海发起成立,今后将立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和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大湾区知识产权事业协同发展和相互交融。
“解决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问题须多方参与”
联盟发起单位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香港知识产权交易所、深圳大学法学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深圳市国智人工智能研究院、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等8家机构。
其中,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为理事长单位及兼秘书处所在点。今后还将在大湾区范围内,联合从事包括科技研发、技术转移、贸易合作、企业孵化、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等各类组织。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但要推动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有必要充分发挥多方力量。”该中心执行董事、联盟理事长李飞说。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促进处副处长毛铖认为,联盟是联合推动解决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问题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寄语联盟发挥好对产业的促进作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马德里体系运营司司长陈宏兵、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等领域专家也对联盟成立表示关注。“人工智能被广泛认为是最具变革性的全球前沿技术之一,其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现有知识产权治理规则带来新的课题。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走在世界前列,希望联盟发挥行业和地区优势,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探索,与国际同行广泛分享经验和观点,为全球知识产权制度更好服务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助力。”陈宏兵说。
肖京和宋柳平都对联盟成立表示祝贺,均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迅猛,驱动全球产业变革升级,形成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营造良好生态。
每年发布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蓝皮书
联盟以“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打造开放、多元、融合、共生、互利的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形成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为宗旨,将从全球视野洞察、政策法律研究、沟通机制建设、打通国际交流、产业发展评估、加强人才培养、纠纷协调处理以及促进行业交流等八个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比如,跟踪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最新发展动向,向成员定期输出简报;开展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知识产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形成建议草案并向有关机构报送;建立并畅通与各级立法、司法、行政机关沟通机制,反映产业知识产权突出问题和利益诉求。
组织成员参加国际国内有关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专题会议,在全球逐步树立联盟的品牌影响力:每年发布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蓝皮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以及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纠纷等。
南方+记者 张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