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生,以质蝶变!企业家共话发展新质生产力,时长共3分36秒)
向新而生,以质蝶变!企业家共话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巨浪,正在中华大地上以强劲之势催生经济变革。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今年3月起,南方日报、南方+策划推出“百企探新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调研报道,先后走进格力、伊利、珠江啤酒、立白、健合、飞鹤、燕塘、极睿科技、知易生物、迈普医学、三七互娱、林氏家居等20多家企业生产和研发一线,对话企业当家人,展现企业主体的实践与思考,并在生产车间、实验室等第一现场展开体验式报道,以“小”见“大”,全方位呈现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点,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新机遇期,如何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突破口?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临之际,南方日报推出“百企探新质”特别策划,邀请企业家共话新质生产力,共书产业向“新”求“质”的故事。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要做好的产品,必须得有好的装备,没有好的装备,还要依赖于别人。要敢于去突破、去创新,像格力的无人化工厂,其中整套的设备、自动化的设计,均为自主完成,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表现。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
对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奶业来说,各个流程、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全产业链高效运转,并不是一件易事。数据兼容共享难、涉及范围等问题,是奶业实现新质生产力跃迁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三七互娱创始人、董事长李逸飞
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要坚持长远发展,坚持久久为功。要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不断突破自己,追求更好成绩、实现加速度、高质量发展。
珠江啤酒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志斌
珠江啤酒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发力,以科技创新和数智化赋能为引擎,持续完善创新生态链,优化升级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塑造啤酒酿造产业新优势。
如新集团大中华高级副总裁暨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潮东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如新显著特征,不再依靠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能源消耗,而是注重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促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健合集团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李大为
绿色是健合集团发展的重要要素,广州科学城工厂就是健合一个绿色低碳样本。2023年,健合全球业务运营场所(包括办公室和工厂)实现10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
澳优(中国)执行总裁魏燕青
澳优已建立起“1+6+N”全球化科研体系,组建起了一支包括200余名博士及乳制品专家在内的国际化联合研发团队,围绕牛/羊奶、益生菌等领域开展长期的基础科研工作。
新希望乳业总裁朱川
在新质生产力里面,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支撑点。新希望乳业通过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的持续强化和投入,向科技营养食品企业的愿景迈进。
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
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技术所带领的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为的是让老百姓享有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生活。新质生产力依赖创新技术和创新方向,希望有更多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投入和培养。
产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构筑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企业如何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变革?这是企业家在实践中的思考和实践。
75年沧海桑田,中国产业经历了羽化成蝶的非凡历程。站在新的起点,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构筑,成为激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
【文字】南方+记者 周中雨
【拍摄】南方+记者 王俊涛 周中雨 黄晓韵 李劼 梅子仪 姚翀 叶丹 郜小平
【脚本/剪辑】南方+记者 葛政涵
【统筹】程鹏 马华
【策划】陈韩晖 赵兵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