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东莞市可园中学又迎来了一批教育专家到访。
这是该校“1+1+2/3+N”卓越教师提升项目组织开展的第四次专家进课堂活动,在为期二周的时间内,专家们走进师生课堂听课、评课,并带来教育前沿专题讲座。
教育专家深入可园中学师生开展听课评课
为加速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卓越教师,2023年9月,可园中学携手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教授团队,推出了“1+1+2/3+N”卓越教师提升项目(下称“跻峰计划”)。通过建立“专家进课堂”课题项目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校师资提质。
一年来“跻峰计划”开展情况如何?成效如何?参与其中的教师又有哪些成长收获?南方+记者深入可园中学,对话相关领导和老师,探访学校如何激发教师内驱力,下好师资提质这盘大棋,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数据显示,可园中学现有专任教师约220人,这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4.6岁。
其中,正高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46人、特级教师1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32人;有省级市级名书记、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人次;市学科带头人12 人,市教学能手49人次,省骨干教师48人次。
可园中学党委书记、可园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陈泽林对学校教师队伍情况如数家珍。担任校长22年,他相信“好的学校,不在于校园内大楼盖的有多好,校园建的有多漂亮,硬件设施有多先进,好的学校首要的就是要有好的师资”。
2023年9月13日,可园中学“跻峰计划”正式启动
立足优秀的师资基础,如何为学校未来10年、20年发展培养一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师资队伍?系统梳理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举措,深化创新培养方式,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准备,可园中学联合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教授团队,在可园中学教育集团内以教研组为单位,组建专家引领、名师指点、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搭建卓越型教师成长平台。
“我们给项目取名‘跻峰计划’,寓意‘筑高原,起高峰’。”陈泽林说,引领带动教师实现持续的专业成长,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教师的成长规划与搭台。
可园中学构建层级式教师培训体系
可园中学教研处副主任李惠萍全程参与了“跻峰计划”的推动实施。她直言,通过专家与名师“双导师”同时进课堂,在一年培养周期中开展听课、评课、磨课、赛课以及同课异构等活动,对老师们进行专业指导,再辅助相关课题研究的4个阶段性报告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具有聚焦课堂、因科施策、量身定制、共进共赢等特点。
“每一次进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都会带来一次老师们专业素养的成长突破。”李惠萍如是说。
阔别讲坛22年的示范课
以活动为引领,老师们的成长突破如何实现?答曰:在一次次重点课例研究、一堂堂公开课授课中实现。
“没有前人经验参考,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核心成员确定、经典课例选择、公开课怎么备课怎么上?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时间打磨。”回顾“跻峰计划”实施过程,李惠萍直言“很磨人”“很辛苦”。
面对老师们的困惑与不解,她坚信“没有艰辛付出,就没有成长的收获”。
2023年12月27日,可园中学召开“跻峰计划”中期总结活动
陈泽林则以行动给予老师们信心和态度。自担任校长后,他已阔别讲台22年,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三次专家进课堂活动中,他主动联手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带来了一堂初三化学课复分解反应的“同课异构”公开课。
可园中学党委书记陈泽林带头上示范公开课
他提前两周和科组老师一起研讨磨课,最终用了14页A4纸备课,“我很理解老师的难处,要兼顾日常教学,还要打磨高质量公开课。”陈泽林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给老师们信心,“我已经22年没上过课了,还可以备出一堂示范课;老师们天天和学生和教材打交道,他们可以做得更轻松、做得更好。”
可园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长陈思华听了这堂公开课,她用“幽默”“轻松”“氛围好”来描述课堂。这也引发了她课堂之外的思考,不断琢磨上课时要怎么引出问题、怎么设计活动带动学生的情绪、怎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正如陈思华的思考,公开课之后,李惠萍感觉到了老师们的变化,“大家的热情被激发,干劲被调动起来”。而她也依然坚持最初的习惯,在每次专家进课堂活动之后开展问卷调查,倾听老师声音,希望让每一次活动都做到更好。
教师们反复打磨公开课
“专家进课堂点评,不是蜻蜓点水指出大家在教学上的不足,指出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方法,这样能真正帮助老师改进提升”,有上课老师在课后如实反馈自己的感触与收获。
3地7校的辐射引领
从最初专家诊断课到打磨一堂精品课,从“同课异构”交流到最后汇报课,四场活动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构建起“备课-打磨-专家/名师引领-反思提升”良性循环、以点带面的成长路径。
“学校重视老师专业发展,老师们更关注学生、关注课程课堂、关注自身专业成长。”“跻峰计划”实施一年,陈泽林一语总结项目带来的变化。
连日来,专家团队走进可园中学开展第四次专家进课堂活动
教师发展久久为功,看着老师们从迷茫到坚定、从怀疑到信心满满,他兴奋不已地表示,“一个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尊严,尊严来源于自我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课堂教育有效果、让教研有成果,帮助更多老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型到研究型教师、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作为“跻峰计划”核心教师代表,陈思华直言参与的过程更像对自己的一次学术洗礼,不仅拓宽了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目标,“不断审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体验更高级的职业幸福。”
可园中学化学科组长孙俊辉有感于专家个性化指导每一位上课的老师,帮助大家把“教研”更好地融入到“教学”当中,“这对于老师来说是福利也是难得的成长机遇,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
值得一提,通过集团化办学、教育帮扶、省内校本研修联合体成员学校等,当前该项目还实现了3地7校的辐射引领。
通过线上观摩、线下交流取经等,“跻峰计划”实现3地7校的辐射引领
比如,9月11日,可园中学教育集团举办“跻峰计划”第四次专家进课堂活动专题讲座,通过线上平台,教育集团成员校东莞市道滘中学,揭阳市榕东中学、龙尾中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四团第一中学及校本研修发展联合体成员学校的科组长和备课组长等也参与了本次专题讲座,共同见证“跻峰计划”的最新进展与丰硕成果。
今年4月,韶关市、揭阳市优秀骨干校长高端研修班学员莅临可园中学,学校校长舒妙珠(第一排居中)向大家分享“跻峰计划”实践经验
展望未来,陈泽林坚定要继续深化项目的实施。他透露,第一阶段项目以课例带动,接下来将以课题带动,顺应新课标改革,引导老师往更高、更广、更深的角度开展教育教学,不断实现高质量办学、高质量育人。
南方+记者 黄婷
东莞市可园中学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