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果皮是其外部品质的重要表现,果皮的色泽、厚度、洁净度以及是否完好无疤都将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指标。
很多农户虽然也知道这一点,但却往往因为不知造成花皮果的原因而错失了最佳的防治时间。这里整理了引起“花皮果”的原因以及对应防治方法供果友们参考。
1、蓟马
蓟马以成虫、若虫吸食柑桔等植物的嫩叶、嫩梢、花和幼果的汁液。
受花柱头上的蜜露吸引,蓟马尤喜在幼果的萼片或果蒂周围运动、取食,但也有少部分发生在果腰等部位,柑桔幼果受害后表皮油胞破裂,逐渐失水干缩,呈现不同形状的木栓化银白色或灰白色的大斑痕,斑痕随着果实膨大而扩大,疤痕上的覆盖物不可用手指甲刮掉。
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冬季及开春清园期进行一次清园,灭杀在泥土中越冬的虫卵。
(2)化学防治:蓟马发生严重的地区,在柑桔嫩梢期:包含春梢、夏梢、秋梢、晚秋梢、冬梢期,每次嫩梢抽发期时用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叶面喷雾方可治愈。
2、白癞病
为害果皮,自幼果至成果期均可发病,多在果皮上形成白色点状、线状、分枝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扁平或略突出。
有时表皮层破裂呈碎屑翘起,酷似癣癫,因此而得名白癞病。仅为害果皮,不为害果肉,也不引起果实腐烂,正因为此而长期被忽视,甚至被误认为是机械损伤引起的“风伤果”或“叶扫果”。
该病潜伏期较长,因此田间貌似健康的病树可能早已被侵染。该病发病始于5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盛发期。
防治措施:
主要是通过加强冬春清园来降低病原菌,同时减少果面伤痕,如防好具刺吸式口器的虫害,减少机械伤等。
此外,膨果期注重钙、硼肥的补充,如喷施钙源库、硼源库等,可提升果皮的坚韧性,减少其发生。
在稳果至膨果期巡园发现有零星发病时,可喷雾嘧菌酯、咪鲜胺、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等进行防控。
3、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为害花瓣,也可为害嫩叶、幼果及枝条,引起花腐、枝枯、降低坐果率。
幼果发病产生病斑、花皮果,凸起,影响果实外观,成熟果实发病,会变褐、变软,上覆有灰色霉层,失水后干枯、脱落。
防治要点:
(1)雨天摇花:需及时进行摇花,让花瓣与幼果分离,避免花瓣在幼果上推积,发生灰霉病,造成幼果脱落。建议每隔几天摇动树枝1次。
(2)适时使用药剂:在谢花2/3、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等,以及下雨前后及时用药防治。有效药剂:咯菌腈、氟唑菌胺、吡唑醚菌酯、异菌脲等。
4、机械损伤——风伤果
风伤果主要发生在枝叶较密的植株,大风吹枝叶,叶缘、叶柄和尖刺会擦伤或划伤果面形成风伤果。
伤痕斑与蓟马为害伤口类似,但伤痕较深,发生位置不规则,受害部位平面粗糙或是凹状损伤。风雨天气较多的地区,极易发生风伤果。
防治措施:
伤口过深只能摘除,避免病菌入侵,并对风伤果部位进行适当修剪,有刺品种适当摸刺、剪刺,也可在果园周围种植防风林。
注意:蓟马为害、风伤果、白癞病、霜霉病导致的病果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