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长歌奋进,飞跃万重山,山还是那座山,但五华早已翻天覆地:从“山旮旯”到步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通车密度居全市第一;从“穷山恶水”到推进富县强镇兴村;从农产品“单打独斗”到建立起现代农业体系……
思变奋进的五华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以百千万群众干“百千万工程”的五华打法,建机制、树典型、强保障、聚合力,锚定进位目标,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多个率先
跑出县域经济发展新气象
“百千万工程”开局起步,其势已成。打开五华地图,五华16个乡镇450个村(社区)散落成点、交织成网,每个节点都可成为一个潜在的增长点。
去年4月,五华在全市率先推行“产业村长”。截至目前,县聘产业村长已达87名,实现全县各镇“产业村长”聘任全覆盖,涵盖茶叶、柚子、水稻、特色水产等五华主要农业产业。
此举将企业、村集体经济、脱贫群众三者深度融合,同时以村为联络点,实现村村联通、抱团发展,助推各镇发挥优势,不断育强培壮特色产业,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强镇富村”星火正燎原。五华在全市率先实现镇级国企“强镇富村公司”全覆盖,与传统的合作社相比,国企“强镇富村公司”由专业能人运营,不仅专业度更高,资本也更加厚实,运营更加规范,正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探索。
为解决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房风貌提升资金紧缺问题,五华在全市率先设立了“百千万工程”助力金,广泛动员乡贤、群众、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主动参与,多渠道拓宽保障来源,已形成了联动推动的浓厚氛围。自今年8月9日设立以来,已实现全县村居全覆盖,截至9月6日共募集资金超1000万元。
在全市率先推行“产业村长”、实行镇域经济考核、创建“无信访村(社区)”、开展“免费五华”行动、设立国企“强镇富村公司”、成立“百千万工程”助力金等,五华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在五华县,“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乡镇发展不断向“新”前行,谋出新方法、走出新路子。
干群合力
百千万群众干“百千万工程”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合力干、群众主动干,五华形成百千万群众干“百千万工程”的浓厚氛围。
“靠的是群众的力量,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地的就出地,干群一条心,才能打造好这条沿河路。”棉洋镇竹坑村党总支书记张锐来说,村里的沿河路建成通车,感触最深就是群众的大力支持,修路又建桥,这是全村的大好事。
作为百万人口大县,这是五华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中面临的挑战,更是优势。150万人口所迸发出的澎湃动能不可估量,将成为五华稳步向前的重要推力。
大有可为之地,积蓄事在人为之力。五华的发展思路沿着“百千万工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群众满不满意”,把高质量发展转化为众众之责,人人之慧,切实调动全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不少山区城市的写照,五华也如此。如今,随着梅龙高铁的开通运营,高铁五华站开门迎客,对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谋定快动,策划推出“坐高铁 到五华 看中超 品鱼米”相关活动,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满意为目标,确保从多方面、各层次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作为梅州苏区融湾的“最前哨”,梅龙高铁的开通为五华带来了又一个农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宝贵机遇,当地干群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玩转“高铁经济”。
五华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从产业培育、功能完善、环境优化、文旅体融合等多方面入手,着重做好“高铁+”文章。推出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全方位提升和展现五华美好形象,热情迎接八方宾客体验五华风光、感受五华魅力。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撰文 汪思婷 周扬 曾文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