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见证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变好。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作为“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的丰顺,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提质扩容正当时,产业发展稳中求进,乡村振兴看得见摸得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丰顺争当建设苏区融湾振兴发展先行区主力军。图为丰顺县城俯瞰图。 袁群华 供图
榕江北河绿水绕城,温泉之城活力四射。今年上半年,丰顺全县GDP增长6.5%,排在梅州各县区第一。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从一个起点奔赴下一个起点,今日丰顺在“变”与“不变”中,紧紧扭住“百千万工程”这一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的丰顺路径。
生态优先 和美城乡景色新
每逢假日,汤西镇大罗村“网红”水坝好不热闹:宽敞的河道间清泉叠水成景,大人携孩童或在浅水中嬉戏,或在亲水步道漫步,又或聚在坝上远观。
每逢节假日,大罗村“网红”水坝都会迎来周边的市民游客。 资料图片
外出多年、如今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的黄福财看着家乡丰顺一点点地变好,“城乡之间,更多人员和发展资源流动起来。”
红色沃土与绿色生态发展相得益彰,宜居城乡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丰顺苏区守住青山绿水,擦亮生态发展底色,获评“中国温泉之城”“中国长寿之乡”,被省推荐为2022年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当下,丰顺正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全面实施优势塑造、结构调整、动力增强、价值实现四大工程,点、线、面结合,一体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努力在“百千万工程”消薄类县中走在全省前列。
纵观丰顺,全县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丰顺生态文明建设加速迈上新台阶。
城区繁华尽显——丰顺老城区“老旧小区+片区改造”成为全省示范,汕梅高速改扩建丰顺段项目加快建设,榕江北河综合整治、235国道综合提升初显成效,乡贤捐建10亿元以上的紫琳学院一期工程和乡贤全额捐建8亿元的坚真文体中心基本建成。
圩镇各具特色——17个镇(场)精准画像、分类管理,突出抓好典型镇示范引领,带动全县圩镇整体提升,加强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因地制宜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
乡村和美如画——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部行政村达干净整洁村标准、75%以上达美丽宜居村标准,累计创建美丽自然村200个。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丰顺举全县之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筑牢苏区生态屏障。
发展争先 产业升级添活力
2012年,丰顺县地区生产总值为70.7亿元;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414亿元,同比增长9.5%,排名全市第一。这一跨越式发展,源于时间的沉淀和发展的争先敢为。
2014年,依托广东丰顺经济开发区原有的产业基础,丰顺县借助广州市海珠区对口帮扶机遇,共同建设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海珠(丰顺)产业园,即如今的梅州丰顺产业园。202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86.02亿元,同比增长27.43%。
作为园区新建项目,立能派智慧光储充研产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完成调试,便可进行试投产。”项目负责人程刚透露,该项目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能带动当地就业人数500人,并为当地带来超过2000万元的税收收入。
立能派智慧光储充研产项目即将投产。 袁群华 供图
今年以来,争当建设苏区融湾振兴发展先行区主力军的丰顺,目标与行动一致,全县各级各部门坚定信心、准确识变,保持定力、科学应变,抢抓机遇、主动求变,在融湾和振兴中坚守“稳增长”主线。
立足苏区、协同湾区、面向世界。丰顺抓住“百千万工程”机遇、用好“苏区+湾区”叠加政策,树牢发展思维产出思维,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的有效实践,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到“打粮食”项目上,精准谋划一批产业项目和城乡基础设施项目,主动加强与省市部门对接,争取更多资金和项目落户。
“当前,丰顺迎来了融湾入海、加快振兴的重大发展机遇。”丰顺县委书记张志锋表示,丰顺争当建设苏区融湾振兴发展先行区主力军的目标不会变,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稳健,“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丰顺正全力拼经济、抓项目、优环境、促发展。”
福祉提升 共享成果乐融融
在丰顺县农业及监察安全文明小区的保卫亭处,张贴着2022年度小区各项费用的收支明细表,“现在小区管理好,居民自发管理,小区更加有序,住得更加舒心。”一住户直言,现在的居住环境并不输新建的小区。
连续3年纳入县重点民生实事,把片区改造项目列为党建赋能“县委书记领航项目”,丰顺县积极探索欠发达县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广东省县城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会上,丰顺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政府作经验交流。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丰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办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以实打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汤南实验小学加快建设,韩江中学、县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等项目有序推进;
深化“健康丰顺”建设——医疗条件持续改善,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就诊平台进一步健全;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持续夯实——水美乡村全国试点建设基本完成,教堂水库等项目加快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扎实进展;
……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丰顺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丰顺持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一代又一代丰顺儿女在为丰顺的发展努力,同时也享受着丰顺发展带来的红利。
返乡创业已有10余年,90后朱勇腾深知家乡能够“孕育”无限可能。被聘为丰顺县“产业村长”的他,表示将立足丰顺县茶叶产业园(扩容提质)联农带农项目,通过茶青订单模式不断提高农户经济收入。
数读
●多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①2024年上半年,丰顺全县GDP增长6.5%,排在全市第一
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③第一产业增长7.2%
第二产业增长11.9%
第三产业增长1.3%
④已签约纳统项目24个,计划投资金额共40.59亿元,23个项目均已动工,已投产项目4个
●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
上半年已签约纳统项目24个,
计划投资金额共40.59亿元,
完成实际投入资金8.6184亿元,
其中超亿元工业项目完成8个,
完成率88.88%
●筑巢引凤引才聚才
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引进人才938人
其中重点企业引进产业人才795人
创新创业团队1个
紧缺领军人才1名
新增省级博士工作站1个
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案例
以“乡贤+”模式绘就乡村振兴“同心圆”
一座千年古镇,如何在“百千万工程”赛道上出新出彩?
回答这一问题,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留隍镇极具代表性。
“紧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乡贤资源优势,精心谋划项目,着力打造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示范。”张志锋的回答简而有力。
充分发挥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特色产业优质等资源优势,凝聚广大乡贤力量,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特色小城镇,留隍镇理清了工作思路——党建引领、乡贤发力、群众受益。
去年初,根据省、市、县的工作部署,留隍镇以“党建引领、乡贤发力、群众受益”为抓手,加快制定“百千万工程”的留隍规划和实施办法。
“在做规划前,我们征集了本地群众和外出乡贤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智慧集中起来,不断完善规划,力争让规划能够快速落地实施。”在丰顺县留隍镇党委书记许能洪看来,这一做法是双向的,“既让群众了解家乡的发展,同时也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家乡的建设。”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一张图”精细规划,留隍镇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推动镇区与农村地区的无缝对接和优势互补。
4月16日,丰顺县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在留隍镇举行动工仪式。现场动工的6个项目均由乡贤全额捐资出资建设,计划投资总额达27.91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留隍乡贤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累计捐资33.9亿元,实施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项目35个,并在产业项目上持续增添新动力。
面对典型镇建设中的挑战与机遇,留隍镇汇聚“一股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对内深挖本地资源潜力,培育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对外积极寻求合作机遇,引进外部投资与先进技术,拓宽发展路径。
亲历
丰顺县电声行业商会荣誉会长谢文胜:
传统基础不能丢 现代化转型不能停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小喇叭为丰顺这座山区县带来了40余年的繁荣——高光时刻在2017年:这一年丰顺电声产业成为梅州市首个县级百亿元产业。此后,又连续3年取得超百亿元的好成绩。在经历快速上升期后,丰顺电声产业略显疲态,褪去百亿产业光环。
作为老一辈电声人,丰顺县电声行业商会荣誉会长谢文胜经历过电声产业的高光时刻。他说,凭借着完整的电声产业链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丰顺吸引了广东讯源实业、深圳双十科技等一批电声产业链企业入驻,电声产业链的发展韧性不断提高。
电声产业车间里,生产线自动化与数字化的融合正在逐步实现。 南方+记者 何森垚 摄
同样,电声产业也经历过产业转型的低迷。谢文胜认为,电声头部企业在纵深发展之余,应加强创新研发,尝试探索新产品。
“企业要破除陈旧观念,采用先进制造理念和生产模式,重点运用物联网、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对电声产品生产线实施技术改造,推动电声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谢文胜说。
从生产方式转变,丰顺电声企业凭借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在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和扩大再生产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
从品牌市场突破,丰顺电声产业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快数字化转型,用好电声产业设计中心和电声品牌推广中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电声之都”。
3月27日,在2024中国国际音频产业大会上,丰顺县电子电声产业发展白皮书(丰“声”计划)举行发布仪式,这标志着丰顺县电子电声产业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对于丰顺电声人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传统基础不能丢、现代化转型不能停成为他们的共识。
如今,谢文胜的企业迎来“电声二代”的接班。从国外留学回来,他的儿子谢炜炜更加看重生产科技和市场的融合发展,“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边稳住外贸订单,一边抢占国内市场,”谢炜炜介绍,目前正在加快新工厂的建设。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郑坤 卜优芬 叶思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