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文化兴城”结硕果,文化工作开新局

南方+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也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历史悠久、瑰宝绚烂;文脉兴盛、名人辈出,用好文化资源、推动城市发展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命题。

2022年,中山市印发《中山市文化兴城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下称《三年行动方案》)。经过3年耕耘,近日,《关于中山市实施“文化兴城”三年行动(2022—2024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出炉,中山“文化兴城”理论研究传播工程成果丰硕,文化传承发展扎实推进,文脉赓续保护守正创新,社会文明风尚加快培塑,结出了累累硕果。

这些“硕果”,是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开遍中山大街小巷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是层出不穷的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水平。

文化兴城,已如春风化雨般走进中山人民的身边,人们既可以享受到文化兴城建设成果,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文化兴城的参与者、见证者,共同书写中山文化兴城新篇章。

以文化人,推动香山文脉焕发新机

不久前,中山文化领域又迎来新成果:9月7日、8日,首部系统讲述“粤乐宗师”吕文成一生与广东音乐变迁的纪录片《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连续两天在央视播放。

这是中山聚焦以文化人,在焕发香山文脉新韵上探索新经验、展现新作为的具体实践。近日,中山提出“11138”新路径,明确指出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山名人文化,把中山打造成为中国近代史“活”的博物馆。

近年来,中山深挖一批香山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深入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建成孙中山研究院(中山)、孙中山研究交流中心,办好系列品牌活动,出版孙中山研究口述史系列丛书等,建成黄苗子艺术馆、萧友梅艺术馆。

9月19日上午,由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摄影家、中山人黄绍芬之子黄宗炜撰写的中山市博物馆“香山文史”丛书之一《黄绍芬图传》首发暨赠书仪式、名家讲坛《黄绍芬:中国电影摄影艺术的奠基者》讲座活动在中山市博物馆举行。

这是中山持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的成果之一。

中山市不断加强郑观应、杨殷、马应彪、吕文成等香山名人研究,编撰“香山文脉”丛书,推出吕文成纪录片《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等精品,2023年共扶持奖励10个重点扶持项目、1个配套扶持项目、86件优秀作品、2个文艺名家工作室和10个创作基地。

今年4月19日,由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龙腾伶仃洋 光影耀香山”2024年中山百场公益电影惠民活动正式启动,中山文化惠民成果频出。

除了开展百场公益电影惠民活动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中山还组织“龙腾香山恰少年,文艺名家面对面”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优化高质量文化“精准供给”,每年举办金色大地音乐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超2万场次,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金色大地音乐会。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还坚持打好“伟人故里”“著名侨乡”两张“名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构建起立体化、多媒体、多声部对外传播格局。成功打造“老外看中山”系列海外宣传产品,建成“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粤港澳大湾区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基地”,在全省率先成立GDToday中山频道等。

以文塑城,探索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路径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文化遗存,如何将这些瑰宝保护好、利用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地处中山香山古城核心区、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从善坊改造工程改造焕新,中山文化遗存保育活化工作又迎来好消息。

这得益于中山市不断推动历史文化遗存保育活化,围绕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加快推进“一城、一区、一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香山古城保护活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持续提升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香山古城。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近年来,中山在文化遗存保育活化方面实现了多个“率先”:通过出台《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资金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实现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2023年至今完成近200处不可移动文物日常维护修缮;在全省各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0)》,率先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建立完善非遗数据库,实现全市非遗项目数字化存储和社会共享利用。

系列工作的开展,给中山文化遗存穿上“护身符”,让它们得以跨越历史,在当代焕发新光彩。

随着“百千万工程”开展、深中通道通车,中山文旅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

数据显示,2024年7月1日至8月31日,中山市共接待游客754.58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363.48万人次,上升107.60%;实现旅游收入53.67亿元,较2023年同期28.96亿元,上升85.33%。

9月25日,中山市南区街道举办弘扬香山商业文化,助力“百千万工程”中国百货“先施”“永安”商业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之商业文化主题交流暨文旅招商推介会,这场推介会上,投资总额超1.17亿元的4个农文旅项目落户南区。

中山市南区街道办事处与中山市智耕耘农业有限公司签约。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一成果的取得与中山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赋能乡村振兴分不开。

在这一领域,中山已探索出一条特色路径,打造了环五桂山“香山古韵”、岐江河“岐水流芳”文化旅游带,引进了百亩之家等文旅项目,涌现出一批优秀旅游民宿品牌,打造“金色大地”音乐会等一批乡村文化振兴特色品牌等。

如果要在中山寻找最贴近市民生活的文化设施,香山书房是绕不过的话题。

3年间,中山从无到有打造了上百家香山书房,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质增效。中山市通过推进图书馆、博物馆、香山书房、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评。目前,全市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文化阅读阵地500多个;香山书房总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覆盖全市所有镇街。

华侨公园香山书房。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以文弘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在中山纪念图书馆,有一个记载着中山城市精神、博爱文化的专题馆——“中山好人馆”,这是中山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三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中山全域文明水平持续提升,文明底色更亮了。

结合省委“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部署要求,中山持续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行动,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万棵榕树进乡村”已经成为中山村(社区)的自觉行动,为绿美中山建设增添绚烂篇章。

中山市大力实施文明城市创建“1+10”行动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创建成果,并持续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出台《中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市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上新台阶;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中山好人馆,成立“德润香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宣讲团,广泛宣传好人好事。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山共选树“中山好人”867人、“广东好人”85人、“中国好人”45人、各级道德模范超100人,在全国率先构建市镇村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中山市为获得“广东好人”荣誉的市民颁奖。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9月19日上午,广东省文明单位——中山市气象局与东凤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中山市气象全域科普基地(中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探气象奥秘 感科技魅力”气象科普主题研学活动。

近年来,中山用好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从而支持、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形成共建共享、互促共进的共建局面,推动中山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中山在镇村全覆盖建成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8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3+10”示范矩阵。

同时,中山市持续加强优质文化供给,组织开展“龙腾伶仃洋 文明新中山”“美丽中山我的家”主题系列活动,打造市民家门口的文明实践“15分钟生活圈”。推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各级文明单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等,全市志愿服务领域荣获国家级奖项19项、省级奖项133项、市级奖项473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遍地开花。

据介绍,接下来,中山市将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山市文化兴城五年计划(2021—2025年)》具体部署要求,系统挖掘整理中山历史人文资源、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共建人文湾区、着力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等,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聚力打造与“香山古韵、美丽中山”相适应的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着力推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采写:南方+记者 苑世敏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通讯员:钟轩

编辑 卢子衡 钟时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