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阳江海上风电项目创造了多个纪录——
鉴衡阳江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测检验中心完成目前全球最长(147米)的海上风电叶片检测;
首批自主生产应用于本地项目的深海海上风电导管架成功发运;
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获得核准批复,将从源头破解大规模、深远海区域风电送出难题……
地处南海之滨的阳江,海域面积约 1.2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66.8公里,占广东海岸线的十分之一,海洋是阳江最核心的资源优势。
2008年,中广核阳江核电站核准建设,为阳江带来了每年120亿左右的固定投资,但项目建成后,下一步阳江能源发展的重点在哪里?成为了当时阳江面临的“新课题”。
2010年我国完成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的装机。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看到这一发展趋势,迅速把握时机,2011年开始结合阳江的实际情况着手规划海上风电项目,以期更好地利用阳江丰富的海洋资源。
南海代表着最复杂的海况,有着最莫测的洋流和多变的气候,南海行,则中国行。从2011年规划申报、2017年多个海上风电项目核准批复,2018年阳江海岸线上被打下了第一根风电桩,2021年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黄锐国亲历了阳江海上风电建设的“中国速度”。
讲述其中故事时,他自豪地说:“13年的时间,阳江在绿色能源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见证了阳江海上风电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浅海到深海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风电人用超凡的勇气,在汹涌的波涛进行御风的实验,克服了许多世界性难题,一系列纪录在阳江诞生。”
“阳江现在海上风电场项目现已建500万千瓦、占全省半壁江山,目前在建8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推进竞配700万千瓦,争取再规划2000万千瓦。‘世界风电看中国,海上风电看阳江’已成为业内共识。”黄锐国说。
2022年6月28日,经专家反复论证的《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规划》正式印发实施。阳江率先规划建设了7.4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引进项目从风电整机设计开发到叶片、电机、变桨系统、塔筒、润滑系统、风机基础、海底电缆等全链条风电装备部件,一应俱全。
几年时间,阳江已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集群之一。“我们培育了‘海上风电项目’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一港四中心’配套体系同步构建,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断显现。”在黄锐国看来,海上风电这一项目从想法变为现实,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正确决策,离不开各级领导和各行业专家、各部门的支持指导和共同推动。
阳江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海上风电领域持续深耕,创造出多个国内国际第一,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阳江也将继续站在绿色发展的前沿,围绕“立足广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融合海上综合能源、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阳江智慧和阳江方案。
撰文:赵强 陈倩彬
图片:阳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