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阳埔中 名校源流|一所客家乡镇中学的百廿传奇

南方日报 南方+

百余年过去,中山大学创办者之一、首任校长邹鲁托人从广州带回大埔中学的两株木棉,已长成参天大树,荫蔽校门。在赖广斌眼里,它们是这所120年老校的镇校之宝。

与历任者一样,邹鲁也是赖广斌这位大埔中学校长绕不开的研究对象。如果说中山大学是邹鲁在民国造就的桃李林,那么大埔县茶阳镇金山下的这所乡镇中学,就是他于清末垦出的试验田。

坐落在大埔县茶阳镇金山下的大埔中学,建校至今已有120年。受访者供图

坐落在大埔县茶阳镇金山下的大埔中学,建校至今已有120年。受访者供图

无数被播撒在田里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大埔中学里诞生的人杰数以千计。他们当中既有敢为人先的创校先贤、学贯中西的中外院士,更有政、军、学等行业翘楚,还有不断涌现的各界俊彦。

据大埔中学不完全统计,从1904年建校,该校培育出的人才有省部将级领导34人,大学校长24人,还有一大批研究员、教授、高工、厅(市、师)级干部、省级以上党代表或人大代表、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这些芬芳桃李,为家乡建设、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树立了教育的丰碑,锻造了埔中的名片。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今年10月4日,大埔中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庆典,遍布各地的校友们已经着手准备奔赴母校共襄盛举。百廿埔中即将在寿诞中踏上新征程,勇往直前续写辉煌史。

矗立在大埔中学校门前的“父子进士”牌坊建于161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访者供图

矗立在大埔中学校门前的“父子进士”牌坊建于161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访者供图

建校

几经停办又兴复

1885年,大埔县茶阳镇城西儒学里一户贫苦人家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家人给他取名邹澄生。后来,这个名字被改为了邹鲁。邹鲁在19岁时从韩山书院归乡,饱受教育机制僵化腐朽之苦,对所读学堂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忿懑之下,他与同学张煊得到赞助,联合清代进士张薇之子张龙云,与饶熙、彭荫芗共同创办了“乐群中学”。此即为大埔中学的前身。

创办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的教育家邹鲁,也是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前身)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

创办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的教育家邹鲁,也是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前身)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

新生的乐群中学暂租城内张氏孝友堂为校舍。后来,张龙云前往南洋募捐,筹得3000余元鹰洋,购买小湖口民田作为校址,建了8间教室、多座宿舍。

办学的第二年,邹鲁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受邹鲁等办校人的革命主张影响,乐群中学逐渐成为同盟会成员宣讲革命的根据地。”77岁的大埔中学退休教师王绍沪对该校校史颇有研究,他说,由于清政府的干涉,加之学校惨淡经营、经费困难,乐群中学在1906年不得不宣告停办。

4年后局势缓解,乡贤蓝雪桥出资复办乐群中学。同年,邹鲁与倪映典等密谋在汕头发动新军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时邹鲁驻香港,筹备军械军需接应广东东江、西江、北江起义军。听说东江起义军与清军相持不下,邹鲁随即招募200人组成敢死队赶往支援。广东全省光复后,与姚雨平等组成广东北伐军,联合江苏、浙江等省起义军击溃清军,在南京会合。这期间,乐群中学的师生争相投身革命,乐群中学遂无形解体。

辛亥革命后,邹鲁于1912年任广东省官钱局总办整顿财政,后辞职至北平任广东都督驻北平代表。1913年春,邹鲁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当年夏,孙中山发动第一次讨袁战争,邹鲁奉命协助广东陈炯明起兵,援应长江一线各省。

1914年7月,邹鲁东渡日本,与胡汉民等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同年9月1日,乐群中学在饶光、李景崧、唐伟甫、彭荫芗的联合努力下再度兴复,确定孔庙学宫为校址,定名大埔县立中学校,学制为旧制4年中学。

从建校初创起的10年间,大埔中学历经两次停办两次兴复,自此终于进入稳定发展期。1918年,64名大埔中学学生首届毕(肄)业,其中就有后来名震一时的“大埔同期四省主席”之一罗卓英。

辉煌

名将与英杰辈出

“大埔同期四省主席”是民国时期的一段佳话,指大埔县人吴奇伟、罗卓英、赵公武、范汉杰四位抗日名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别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安东省政府代主席、热河省政府主席。他们中的前三位都与大埔中学有渊源。

吴奇伟1923年从保定军校毕业,到大埔中学任舍监。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吴奇伟坚决全力抗日,率第四军到嘉定、罗店一带抗日前线,在大场与日军展开激战。1949年5月,吴奇伟率部在粤东起义,后来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校长。

罗卓英是大埔中学旧制首届毕业生,后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回埔中任舍监兼教务主任。1941年3月,罗卓英指挥上高战役,奋战十四昼夜,毙伤日军一万五千余人,获得上高大捷。1942年4月,罗卓英率中国远征军入缅协助英军对日作战,救出被围困的英军七千余人。

赵公武就读大埔中学旧制第二届。1937年赵公武率部参加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坚守江湾要地达八十天之久,使日军无法前进。参加徐州会战时,赵公武保卫砀山、归德两城及铁路沿线阵地。后赵公武率部参加武汉会战,在瑞武线血战四十九昼夜,击毁日军号称最精锐之九留米师团三万余人。

抗日名将辈出的同时,大埔中学也是培育中国共产党杰出党员的摇篮。就读大埔中学旧制第四届的张善铭,于192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潮梅地区首位中共党员。1927年,张善铭参加领导中共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广州起义,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牺牲后,由张善铭代理省委书记。

1928年张善铭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军委主席,后任中共北江特委书记。同年4月10日,张善铭在汕尾不幸被捕,三天后被杀害,时年28岁。

张善铭牺牲次年,就读大埔县中学县初14届的饶彰风毕业,后来又在中山大学农科就读。他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

大埔中学县初14届毕业的饶彰风,是《南方日报》的创办人之一、南方日报社首任社长,也是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创办者、首任党委书记和院长。

大埔中学县初14届毕业的饶彰风,是《南方日报》的创办人之一、南方日报社首任社长,也是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创办者、首任党委书记和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饶彰风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先后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港粤工委(后改称香港工委)委员、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香港工委书记等职。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饶彰风抵达广州参加接管工作。《南方日报》创办人之一、第一任副社长杨奇在其发表的文章《〈南方日报〉是这样诞生的》中回忆:1949年10月20日,饶彰风和杨奇在广州市爱群大厦,向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部长萧向荣、副部长李凡夫报到。萧向荣传达了叶剑英、方方等同志的意见,说华南分局已任命饶彰风为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兼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奇为副社长,曾彦修为总编辑。1949年10月23日,广州市军管会登记第一号的《南方日报》创刊号诞生。

反哺

校友合力回馈母校

饶彰风的名字,如今矗立在大埔中学内建筑的最高处。与它遥相对应的,是进入校门前就要穿过的“父子进士”牌坊。

这座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三间五楼花岗岩石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是明朝政府为表彰当地饶相、饶舆龄父子同中进士而建的纪念性建筑,于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构造不用钉、铆,全部依靠石与石之间的巧妙结合,四根正柱、八根附柱并列四排,支撑石梁、石匾、顶盖,形成中间大门、两侧对称小门的布局。

大埔中学学生在校园广场上学习踢足球。受访者供图

大埔中学学生在校园广场上学习踢足球。受访者供图

拾级而上层层登高,进入校门后,7尊从大埔中学走出的院士石雕像陈列在小广场右侧。继续向前,一栋栋以人名命名的楼房从低到高次第排列。田家炳大楼、敏初图书馆、江富生教师楼、罗爕华教学楼、曹应和综合大楼、饶彰风纪念大楼……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捐资助学的故事。

“这些名字大多数是大埔中学的校友,还有一些是乡贤、爱心企业家。”大埔中学校友办主任郑可文说,反哺母校是大埔中学校友文化的一大传统。学校也向来重视校友工作,面向校友发行的《埔中通讯》自创刊以来,连续定期发行30多年,深得校友好评。2020年9月,大埔中学专门成立校友办后,短短几年时间为学校筹得办学经费160多万元。今年120周年校庆前夕,校友办为学校筹到过千万元的建设经费,运用这些经费改善、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位于校园最高处的建筑饶彰风纪念大楼,由企业家霍英东的香港铭源基金会捐资300万元,于2004年兴建。大楼包含20间功能教室、20套教师住宅、一个“饶彰风事迹展览厅”,厅内展出了饶彰风生前工作、生活的一些图片及实物,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该楼的建成不仅给大埔中学的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增强了后人对饶彰风等先辈的认识、敬意和爱戴。

校友们反哺母校的原因,或许也跟大埔中学的地位变迁有关。1946年初,大埔中学由县立升为省立,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罗卓英为母校题了“真实弘毅”的校训,这一校训被沿用至今。此后直到1961年,大埔县的治所从茶阳镇迁出,大埔中学的身份定位也随之改变,发展资源日渐匮乏。

身份变化后,大埔中学的发展受到了影响。由于不愿看见母校就此衰落,校友们反哺母校的规模和力度逐渐增大。一些校友甚至把对母校的认同感、反哺目标的信念传递给了不曾在此就读的子女,大埔中学荣誉校友赖国香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位大埔中学校友的后代,自2014年以来在大埔中学捐建启聪体育运动场、曹应和综合大楼、单双杠场、塑胶跑道,多次颁发奖教金、为乐群教育促进会捐赠基金,捐款累计过千万元。

联结

同宗高校认亲结对

校友们的反哺是一个个个体的回馈,与大埔中学同宗同源的高校,则以认亲结对的方式予以扶持。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下令将广东高师、广东法政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任命筹备委员35人,邹鲁为筹备主任。当年6月9日,孙中山任用邹鲁为首任校长。

从中学到大学都在邹鲁创办的学校就读的饶彰风,也在1965年踏上了办校之路。这一年,饶彰风受中央委托,在广州筹建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并担任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和院长。

大埔中学教室内,教师在给学生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大埔中学教室内,教师在给学生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2022年6月起,中山大学与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帮扶大埔中学,每年暑假派出人员到大埔中学支教。今年,中山大学还派出三名研究生到大埔中学支教一年,组织该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拓展。这一做法将持续三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派出学生到大埔中学开展暑期支教,提升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在大埔中学读初二的曾紫函,今年暑假和30多位同学参加了广外支教学生们组织的素质教育拓展。“教我们用英语介绍新加坡等国家的文化,还带我们排练了关于饶彰风的情景剧。”曾紫函说,这样的拓展让她和同学们很喜欢,家长们也都很欢迎。

“从创办者这条线溯源,大埔中学跟中山大学算是同宗同源。”赖广斌说,研究邹鲁生平后,他被其“用世界眼光办中大”的教育理念深深折服。在赖广斌看来,大埔中学虽是乡镇学校,但也应遵循邹鲁的理念“用名校眼光办埔中”。

循着这条理念,大埔中学在荣誉校友赖国香鼎力支持下,开展了花式跳绳教育,成立了校跳绳队。去年大埔中学跳绳队代表大埔县参加梅州市中小学跳绳比赛,拿下了集体初中段二等奖。校足球队也大放异彩,在2023年大埔县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暨青少年预选赛中,拿下初中男子组冠军。

文化课教师们则开动脑筋,把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学校的历史文化等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们的拼搏活力和进取心。2019年、2021年,大埔中学学生张晓帅、葛长辉分别夺得大埔县中考第一名;2023年至2024年,大埔中学连续两年获得大埔县中考质量优秀奖。

“在很多人眼里,一所乡镇中学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大埔中学而言还远远不够。”赖广斌觉得,对埔中校友们而言,“大家都想在这里看到教育的希望。”

■延伸

从大埔中学走出的7位院士

两院院士

林尚安(1924—2009年):男,福建永定人,埔中县初28届、县高3届毕业。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教授、博导。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芳权(1934年—):男,茶阳城内人,埔中省初2届毕业,1950年2月-1951年7月在埔中读高中。“哈工大”毕业后,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1995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13年梅州市首届“叶剑英奖”。

杨文采(1942年—):男,大埔百侯人,1959年埔中高中毕业。曾任地矿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2013年梅州市首届“叶剑英奖”。

邱冠周(1949年—):男,大埔银江人,1968年埔中高中毕业。历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导、副校长。2011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2013年梅州市首届“叶剑英奖”。

外籍院士

柳步青(1912—2000年):男,原名进祥,三河城内人,埔中县初11届毕业。后在日本齿科大学、千叶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医学院院长,国际牙科医学院院士。

丘昌涛(1929—2015年):男,大埔银江人,1948年于省立埔中就读高中。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任东北电力学院院长,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江富生(字鹤松)(1973年—):男,大埔青溪人,1990年毕业于埔中高中。美国马里兰国立大学博导、教授、经济学家、高级研究员、作家、诗人、媒体人,第十八届世界杰出华人奖获得者。2023年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参考文献:《大埔中学校史》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撰文 李廷睿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