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良溪村:悠悠“桃花源”,处处皆风景|江门典型村调研

南方+

乡村,何以美丽,以何牵动乡愁?

倚山而筑,面水而居,仿如弯弯的牛角形,一条护村河从村前淌过,静漾多少前尘往事;池塘晴波潋滟,古榕硕大繁茂,廊转巷深,炊烟袅袅,禾雀声声,一曲曲唱得梅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这便是位于蓬江区棠下镇的良溪古村。沿着青石板穿梭于村内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花岗石铺成的古巷之中,人们仿佛能在这里找到记忆中牵动乡愁的“桃花源”:“家在良溪,故土依依,根在良溪,枝叶离离……”

自然与历史的“浇灌”下,良溪村孕育出一番独有的韵味。受访者供图

良溪村是具有890多年历史且保护较为完好的古村落,拥有“后珠玑巷”的美誉,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也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随着“百千万工程”不断推进,良溪村正加速从“一处美”变为“处处美”,从“环境美”变为“生活美”,从“外在美”变为“内涵美”。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

一方溪水养育一方人,“良溪”一名便由此得来,寓意“良才大用,溪水长流”。良溪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犹如世外桃源,背山而筑,面水而居。文明文化自然也在山水间生长、延续,一栋栋完整保存的历史建筑见证着往来。清山、碧水、古楼……自然与历史的“浇灌”下,良溪村孕育出一番独有的韵味。

走进良溪,满眼的绿治愈人们心头的烦躁。受访者供图

走进良溪,满眼的绿治愈人们心头的烦躁。村落风光优美、道路平坦宽敞、院落干净别致……一步一景,让人心旷神怡。聚心湖边,村民在绿树下畅聊生活琐事,邻里和谐。

“随着良溪村大力推动绿美生态建设,村民开门见绿,生活休闲有了更多清爽好去处。”良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志光说,今年以来,良溪村确定13个可绿化点位,让村里“处处绿”“处处美”,为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新动能。“同时,我们还发动企业、乡贤和高校支持40多万元,四级联动共同打造海信健康公益林、人大代表林、劳模工匠林等主题林。目前已种植2500多棵树,超额完成目标。”罗志光介绍。

良溪村大力推动绿美生态建设。熊毅 摄

不仅要“一时绿”,还要“持久绿”。良溪村还邀请第三方绿化公司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定期到场指导苗木科学种植和管护。同时将绿化管护与“全民义务劳动日”相结合,三个网格党支部作为管护主体,组织61名党员管好“责任田”,并结合“积分超市”考核激励,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要我管护”到“我要管护”。

从“环境美”到“生活美”

“环境美是乡村的‘面子’,在让村民过得舒坦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清楚村庄的发展定位,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让生活更美。”罗志光介绍,目前良溪村的发展定位明确为“农文旅融合”。

良溪古村开基久远,北宋时已有人居住。南宋绍兴元年罗贵率领36姓97户,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良溪。目前村里仍完整保存着许多清代到建国初期的建筑,如牌坊、祠堂、庙宇、码头、驿道、护村墙、护村河、名人故居、商铺及明清古民居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罗氏大宗祠。熊毅 摄

如何利用好这些文化瑰宝?“艺术+古建筑”活化生金。围绕村内现有大宗祠等明清古建筑600余座,良溪村遵循“保护性开发,改良性活化”这一思路,引进创客、乡土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入驻,打造博物馆、非遗体验馆、民宿、文艺工作室等消费新业态,提升良溪村“造血”能力;设计多处古建筑外墙创意彩绘,展示古村乡风,营造艺术氛围。比如,村内获得蓬江区首张民宿登记证照的民宿缘贵苑就由始建于清代的华侨屋改建而成,吸引不少游客。

设计多处古建筑外墙创意彩绘。熊毅 摄

9月中旬,江门市蓬江区范罗冈滨江小学与良溪古村进行传统文化研学共建签约。研学共建项目将为学生提供体验传统文化、了解江门历史的平台,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增长知识,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这是良溪村开发“研学+旅游”项目的又一成果。今年,良溪村与多个企业共同合作,签订良溪古村多元文化研学项目三方合作协议书,共同开发精品研学课程、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服务及衍生文创产品。

为提升良溪村知名度,良溪村还打造“品牌+文创”路线,培育“古韵良溪”品牌,根据自身特色开发文创产品,讲好“后珠玑巷”“中国侨都”故事,用活36姓寻根情节,弘扬36姓“共姓”文化,借力文创开发提高经济效益。

良溪村还打造“品牌+文创”路线,培育“古韵良溪”品牌。受访者供图

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良溪村知名度,让这里人气越来越旺。“现在慕名来良溪玩的游客比以前多了,我们这里越来越出名啦。”良溪村村民李超燕期待,随着游客的增加,村民能享受到更多文旅发展的红利。

从“外在美”到“内涵美”

今年中秋,良溪北坎篮球场的灯光突然熄灭,一条长约40米的火龙显现出来。随着50多名壮丁合力撑起龙头、龙身,棠下镇良溪北坎特有的中秋习俗——舞火龙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在锣鼓的伴奏声中,儿童提鱼灯引路,火龙在人群里穿梭,黑夜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洋溢着希望的笑脸。“专程回来看舞火龙,很热闹!”北坎“女婿”温祥开心地说,“虽然我们一直生活在香港,但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我们都会回家和家人们团聚。”

棠下镇良溪北坎特有的中秋习俗——舞火龙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受访者供图

目前,良溪舞火龙已经成功入选蓬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代传一代。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踊跃参与进来,大家希望舞出龙马精神!”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叶志坤说。

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已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选择留在村里,改变过去家庭作坊制作产品的方式,把将近两百年的传统产品规范化、市场化。每到采摘季节,他都会召集村里人和徒弟一起帮忙制作柑普茶,为罗氏柑普茶的传承和发展培育年轻人才。

丰富历史文化涵养着良溪人良好的精神气质。近年来,这里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以党建引领,良溪村以“八个最优”为标准,以法治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民主法治建设,组织“古韵良溪夏日节”、“青·良一夏”缤纷嘉年华、良溪暑期农耕研学、“南国书香节”研学课程等和民主法治相融合系列活动,提升良溪古村的文旅影响力,呈现文明法治、依法有序、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良溪村也成为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调研手记

如何去挖掘古村独有的优势生态、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怎么挖掘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增强“造血”功能?怎样盘活资源要素,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良溪村在不断的新探索中努力答题。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良溪村不断推动绿美建设,不断擦亮生态底色。这也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底,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的生动实践。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良溪村注重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明确发展定位后就不折不扣实施各项措施,体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良溪村把增进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推进绿美建设的过程中,良溪村就是从群众需要出发,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

期待良溪续写更多乡村振兴的“诗和远方”。

采写:南方+记者 郑琦

摄影:熊毅(除署名外)

◎相关阅读

江门典型村调研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