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嘉宾
●罗勇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冯帅章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
●罗明忠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省哲社重点实验室乡村振兴实验室院长(主任)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此前,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部署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等重大行动。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围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广东如何实施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百千万工程”如何与发展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衔接?又如何进一步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南方+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寻找破题之道。
新型城镇化注重
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全面发展
南方+:如何具体理解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罗明忠: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见物又见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力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其核心在于达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冯帅章:我认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旨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而是注重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全面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南方+:广东如何统筹发展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罗勇:我认为,首先要深刻理解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和支撑,城镇就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现代化都离不开新型工业化赋能。而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能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力和市场保障。
实际上,“百千万工程”有机统筹了这三方面,包括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等。其中,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注重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县城产业提质增效,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二是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进而带动镇村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龄段人口需求推进城镇高品质建设。四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与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罗明忠:为了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东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统筹发展好这三方面提出了明确思路:首先,要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其次,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最后,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总之,新型城镇化需要有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协调,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
冯帅章:广东可以从多方面发力。一是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广东应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与此同时,加强城乡产业联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举措,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及省内各地区的合作与协同发展,通过产业对接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广东应按照“产城人”适配原则
做好顶层设计
南方+:广东应该怎样实施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罗勇:我认为,对于广东来说,首先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满足众多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需求。其次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面向全龄段,考虑儿童、青年和老年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为儿童提供更多游乐空间,为青年提供更多运动空间和学习空间,为老人提供更多养老设施等,发展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和老人友好型城市。
冯帅章:首先,广东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其次,依托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最后,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让农民分享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罗明忠:广东重点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产城人”适配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力求实现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功能定位、城镇化水平与人口规模的适配。尤其是要立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比如,珠三角已进入后工业化和城市优化阶段,重点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优化转型,大力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和“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而粤东西北地区处在工业化加速和城市化提质阶段,关键在于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南方+: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广东在推进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罗明忠: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东流动人口总量全国第一,广东外来人口总规模高达2962.2万,占总人口的23.5%,居全国之首。因此,广东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就是外来务工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市民化。分类施策、分步实施,让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外来务工劳动力及其家属逐步成为城镇户籍居民,让全部农业转移人口在常住地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为此,一方面,建议继续放宽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中心区之外的户籍限制,与此同时充分考虑环境和财政承载能力。另一方面,既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又要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能逐步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冯帅章:我认为,首先,广东应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实际细化政策,特别是对于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可采取积分落户、分类管理等方式,降低落户门槛。其次,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最后,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跨省流动时能够顺利转移和接续社保关系。
提升粤西地区城镇化水平
既“吸引人”更“留住人”
南方+:在“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部分,将粤西地区列为“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对于粤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升,有哪些差异化的建议?
罗勇:在规模和质量上,粤西地区提升城镇化水平都有很大潜力。从规模上看,粤西地区城镇化水平接近50%,与全省城镇化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从质量上看,粤西地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方面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如何深入挖掘?要提升粤西地区发展动能。外部主动融入大湾区发展建设,同时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内部推进湛茂都市圈合作,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产业方面,如湛江钢铁产业、茂名石化产业和阳江海洋牧场产业,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吸引人才。此外,还需要加快补齐城镇化短板,打造产城人文融合的宜居宜业城市,提升粤西地区城镇化水平,既能“吸引人”,更能“留住人”。
南方+:珠三角以及粤东西北地区等中心城市,如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周边市县?
罗明忠:关键是要推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覆盖、部分产业向周边转移,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共同发展。尤其是要以县域为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尽可能避免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最大程度发挥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
南方+:今年5月,广东发布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首批试点名单。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就在县域,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振兴?
冯帅章:我认为,各试点县应明确发展的短中长期目标,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首先,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快补齐完善县城基础设施短板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其次,加强金融支持和财政保障,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政策措施体系,推动金融资源向县镇村倾斜。再次,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方共建的良好局面,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县镇村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最后,发挥试点县带动作用,把试点县的城镇化发展放到更大的视野来考量,最终促进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
南方+记者 彭琳 黄进 钟烜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