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南药、做理疗……中医药学子与“百千万工程”擦出哪些火花?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培育南药种子种苗、开展中医特色理疗服务、讲述中医传统文化……中医药学子如何发挥专长,助力“百千万工程”?

日前,广州中医药大学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成果图片展正式开幕,呈现数十支队伍助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成果图片展

发展中医药产业

带动超3万农户增收

各项成果展示里,发展中医药产业频频“出镜”。

照片里,一大片春砂仁郁郁葱葱,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春砂行者团队”的志愿者大学生们正在阳江阳春市的田间与农户交流种植经验。

阳春砂是知名南药,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能为当地农户增收不少。春砂行者团队连续多年聚焦阳春砂专项研究,已经在阳春市带动农户扩种面积3万多亩,增收2.9亿元。“南药飘乡团队”则专注南药种子种苗培育和GAP共性技术研发,协助地方累计完成种苗繁育千万株,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

志愿服务队参与中草药种植

广州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服务队师生们立足当地优势与实际需求,从产业创新的角度开展帮扶行动,用新技术、新方法激发岭南特色中医药产业活力,探索产业发展新的方向。

此外,不少团队发挥中医药院校特色优势,利用自身所学的中医药知识,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医疗服务。

在清远佛冈,志愿者团队通过“高校+需求地”的模式,充分利用中医养生、应用心理学专业优势,探索校地共建“佛冈12355心理健康中医理疗研究中心”工作,以学生实践团队为基础,推进“中医理疗+心理辅导”的青少年心理自护新模式。

“医心为民团队”则携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医疗专家团队来到江门恩平,联合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成功举办“医心为民”多学科联合义诊活动。

传承优秀文化

讲述国医大师事迹

信息技术是推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开展社会实践期间,不少团队发挥“医工结合”专业优势,探索“互联网+教育/医疗/文化”的服务模式。

“脊安童梦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可穿戴式脊柱弯曲度监测系统“青脊护”,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脊柱检测服务。“智启药缘团队”则走进小学课堂,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三维全景和智能检索的药用植物学习平台”,带领当地儿童走进现代科技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神奇世界。

志愿服务队宣讲国医大师事迹

不少团队还深挖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与红色文化宣讲、非遗文化传承等联系起来。“铁杆中医红色传承团队”创新打造了“铁涛微课堂”,通过“宣讲—微课”一体化模式,传播国医大师邓铁涛的事迹。在汕头市金平区,“杏林传音红色宣讲团”则多线程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红色基地等形式,挖掘汕头市中医药与红色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据统计,今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共有2488名师生组建起136支服务团队,其中成功结对91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

广州中医大学党委副书记邱亚洪表示,该校将继续推动广大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投身乡村振兴、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广中医”力量。

南方+记者 陈子阳

通讯员 廖晓键

编辑 余佩 张志超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