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邦普循环”)一厂一路之隔,一座新总部大楼格外显眼。阳光照射在巨大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金银交错的光芒。
这里是邦普循环创新总部。下个月,这座占地275亩、投资50亿元的建筑群将正式启用,成为邦普循环最核心的办公群和“研发大脑”,通过这一中枢,不断为全球七大生产基地提供最新技术支撑。
即将投用的邦普循环全球研发中心与创新总部。 戴嘉信 摄
今天的邦普循环,是全国最大锂电池回收企业,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而在19年前,邦普循环还只是佛山一家从事电池废料回收贸易的“小厂房”。
如何由小及大、由大变强,进而成为行业领跑者?邦普循环董事长李长东认为,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并持续创新,才能走得更长远。邦普循环正是开创了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DRT定向循环”,在全球废旧电池回收领域率先破解了“废料还原”的行业性难题,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绿色发展。
资源开发、电池拆解、回收冶炼、材料合成……在邦普循环七大生产基地,电池资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新草根崛起
去年1月,国内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对外公告,其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环将在佛山佛北战新产业园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38亿元。
一纸公告点燃国内电池回收市场的热度。外界不禁开始关注到,邦普循环究竟有何来头?
时间拨回21世纪初。正在电池厂工作的李长东发现,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和次品很难处理,彼时中国生产电池需要用到的镍和钴也基本上依赖进口,成本颇高。
能不能把这些电池废料回收起来循环利用,转换成资源再用于电池生产?正是这个在电池工厂诞生的“梦想”,让李长东萌发了创业的想法。
机会往往是给善于发现的人准备的。就这样,李长东与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募资50万元,在佛山创立了邦普循环。“邦普成立的初衷,就是联合众人的力量,将电池回收事业普及到千家万户。”李长东说。
邦普成立的初衷,是联合众人的力量,将电池回收事业普及到千家万户。 戴嘉信 摄
创业初期,邦普循环的业务方向主要是电池废料回收贸易。但创始团队创业的初心,始终是要把废旧电池中有价值的资源提取出来,为生产新电池所用,让废旧电池回收实现规模化。
从贸易到实体产业的战略转型,意味着团队必须攻克电池回收的技术难关,还要具备能力让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点。邦普循环最终选择放弃当时能带来颇高收益的电池废料贸易生意,转而下潜研发。
2007年,邦普循环成立了研发中心,组建研发团队,开启了“废料还原”的科学探索;2009年,创新性地推出DRT定向循环核心技术,在全球废旧电池回收领域率先破解了“废料还原”的行业性难题。
今年,由邦普循环牵头研制的国家标准《废弃锂电池化学品定向循环利用技术指南》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成为全球首个以“定向循环”命名的国家标准。
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在锂电池定向循环技术应用领域的空白,也标志邦普循环在锂电池回收行业独创的“DRT定向循环”技术和商业模式已经实现了“技术专利化”和“专利标准化”的转化与应用。
截至今年6月30日,邦普循环已参与制修订废旧电池回收、电池材料等相关标准387项,其中已发布281项;申请专利5539件,其中中国发明专利1512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847件,海外专利2141件,PCT1036件。
定向循环“妙手回春”
定向循环,是指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或处理方式,使失效物质恢复到其原本物质客观存在的属性和特征的还原过程。
在邦普循环展厅,就展示了这样一种技术:从市场回收的一块电池模组开始,拆分成单体电池,破碎分选成电池粉,随后再从中提取有价金属如钴、镍、锰、锂,制备成前驱体和锂盐,再通过高温反应生成正极材料交付客户,最终成为新动力电池,形成定向循环的闭环。
邦普循环战略研究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的从“原材料-新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的物质流动发展过程,定向循环DRT技术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链路和网络,实现一种“废弃物-原材料-新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式流动过程。
通过定向循环技术,废旧电池镍钴锰综合回收率达到99.6%以上,锂回收率达到91%以上,不仅大大缩短了“变废为宝”的流程和周期,还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实现了废旧电池绿色、低碳、高效、高质的全生命周期闭路循环。
邦普循环推出定向循环核心技术,在全球废旧电池回收领域率先破解了“废料还原”的行业性难题。 廖明璨 摄
“这需要强大的创新研究才能实现技术突破。”上述负责人说,邦普循环始终坚持自主核心技术创新,同时将电池回收的技术与电池制造的技术迭代同步,保持“储备一代,开发一代,量产一代”的研发理念,提前谋划,灵活调整,围绕企业战略布局做好技术储备。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邦普循环血液里的一部分。早在2019年,邦普循环凭借“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合成技术”项目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202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邦普循环牵头完成的“退役锂电池循环再造绿色低碳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摘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去年,邦普循环参与完成的“全过程优化的锂电固废高效低碳处理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已实现大规模应用推广。
技术研发的边界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边界。时至今日,邦普循环已构建覆盖“矿产资源-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循环再生”的全链条一体化循环产业模式,并在废旧电池综合回收领域以国内半壁江山的市场占比,成为全国第一。
“邦普传奇”的背后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回收利用赛道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
一方面,以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为代表的锂电池即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走完第一个生命周期的电池越来越多。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动力电池退役量达22.5万吨。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池回收利用赛道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戴嘉信 摄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处在扩张过程中,产能和产值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在锂、镍、钴这三种关键原材料上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了60%,其中镍和钴的依存度更是高达85%以上。
面对全球新能源原材料市场的波动及供应链不确定性带来的双重压力,如何突围“锂”周期?尤为考验企业的战略布局。
邦普循环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仍需要头部企业保持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产品一直在迭代,导致回收端的原料体系越来越复杂,回收产业不能一直处于被动跟跑状态。要改变现状、领跑行业,关键还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研发能力。
“持续创新将是邦普循环永恒的竞争力。”该负责人说,邦普循环希望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工艺水平,提高核心金属材料的利用率,这样才能为供应链提供更低成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让邦普循环坚定发力技术创新,让邦普循环代表中国企业在国际上保持技术领先的主导地位,围绕DRT定向循环技术,邦普循环相继提出了系列方法学。
2023年邦普循环联合中汽研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发布的动力电池回收“ICM综合权益碳方法学”,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同时,提出了以BTB为技术核心的再生材料追溯方法RMTM及再生材料标准RMS,解决了行业中再生料比例核算数据无法有效溯源、企业间工艺差异、产品披露缺乏连续性、溶液溯源匹配性差等共性难题,实现产品再生料正向核算和逆向溯源。
“我们在欧洲、东南亚市场均有布局,正在构建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服务的能力,与全球实力企业同台竞技,核心技术仍是制胜法宝。”上述负责人说。
“虽然邦普已经在海内外布局多个生产基地,但始终将公司最核心的创新总部留在佛山。”邦普循环向记者介绍,立足佛山、扎根广东,邦普循环将以“新工厂、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多方发力,加速全球化布局,成为全球电池定向循环领导者,以科技创造绿色生活。
手记
贸工技升级蹚出突围新路
从50万元起家到营收突破480亿元,从小工厂到全国最大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回收处理及高端电池材料生产企业,邦普循环从精准的市场定位到持续的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19年的成长史可以说是“佛山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案例。细看邦普的发展史,其中有三个关键转折点。
一是通过贸易积累一定资金后选择从贸易经营到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转型;二是产业化初期以四氧化三钴为主要产品,捕捉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改变产品战略,由四氧化三钴产品为主转向三元材料的生产研究;三是在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不间断加码科研创新,最终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经典意义的“贸工技”路线——从创业维艰到创造为本再到创新为略。如今回头看,当时的邦普循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提前的技术储备与转型让邦普循环占领了先机。凭借一招让退役电池变废为宝的“重生术”,如今邦普循环在产品研发、核心技术等方面已确立了一定的核心市场竞争优势。
截至目前,通过工信部认证过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一共只有156家。其中,梯次利用方向的企业96家、再生利用方向的企业60家,具有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双资质的企业仅12家,邦普循环是其一。其专注细分市场、注重科研创新、出海破局的模式也值得更多企业借鉴。
撰文:李周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