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有“万物皆可蘸酱油”的说法。
“水果蘸酱油”是潮汕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吃法。图:SOHO广州
作为粤菜的“灵魂”调料之一,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白灼,酱油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肠粉、煲仔饭、蒸鱼、白切鸡、豉油鸡、卤水拼盘、焖排骨、豉油凤爪……这些地道的粤地美食,一旦失去酱油的调色和增味,难免会黯然失色。
煲仔饭的灵魂,一定是最后放的那几滴秘制豉油。图:福桃九分饱
早餐来一碟Q弹爽滑的肠粉,配上酱油唤醒一整天的活力;一盘白灼青菜,上桌前也要淋上酱油才算完整。
淋酱油是享用肠粉前的必要步骤。
酱油还是潮汕卤水的灵魂所在,征服大家味蕾的秘诀同样离不开酱油。
喜欢酱油的广东,同时也是酱油酿造大省。其中,揭阳古法酱油独树一帜。
地处南粤大地之东,榕江南河河畔,位于揭阳市的揭西县素有“粤东后花园”“中国天然氧吧”之美誉。
“岭南第一瀑”揭西黄满寨瀑布。图:揭西旅游网 摄影:李维照
好山好水孕育了酱油的浓郁、鲜甜,揭阳酱油酿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
揭阳酱油的制作由选料、原料处理、制曲、发酵、淋油、配兑、煮炼、过滤、成油巴氏灭菌、灌装等十个工序组成。这门老手艺讲究手法,合理利用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进行酿造。
广东人也将酱油俗称为“豉油”。
揭西大洋山下,五经富镇就有这样一个坚持古法技艺的百年酱园,在一位90后青年的手中焕发了生机。
点击观看“一颗黄豆的美味之旅”
在酱园里,曾维民和工人们一起做着选料、翻缸的工作。
作为村里的大学生,他努力走出过大山,又选择了回到大山。
五年前,他重返家乡学习古法酿造酱油,将百年的酱油老牌子正式注册成为一家公司。
“小时候把走出大山当作梦想,后来发现,原来家乡也可以是实现梦想的舞台……”
师傅曾告诉他,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手艺。
筛豆、浸泡、蒸煮、制曲、发酵、搅拌、淋油……这里严格遵循“春准备,夏制曲,秋翻晒,冬成酱”的古法酿造流程,酿出的酱油色泽油亮、咸香可口。
历经400天的日晒夜露才出品的酱油,不仅是黄豆粒的重生,也是一场自我的修炼。
“人生又有几个400天呢?”
想让更多人知道、尝到家乡的好酱油,曾维民清楚地知道,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作为一个5G冲浪选手,曾维民不走寻常路,将年轻人的想法搬进了非遗传统酱油的营销宣传中:建设酱油文化展厅、参加各类非遗展会、打造社交媒体账号……
曾维民创建的酱油文化展厅。
这一次,他又化身主播,成立了专门的直播团队,在镜头前亲身讲解古法缸酿酱油的前世今生。
曾维民正在直播讲解酱油。
“下一个目标,是打造一个集生产、观光旅游、‘非遗’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旅游工厂’,让更多人关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老手艺。”曾维民正谋划着更宏远的未来。
在酱园的隔壁,一片黄豆种植基地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不久的将来,这方园地也将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一起承载这份家乡特产的醇厚与匠心。
从小乡村到大舞台,像曾维民一样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正依托广东“百千万工程”,逐步带领家乡产业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乡村正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揭西县大力开展镇企共建、村企共建工作,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团揭西县委通过举办“领头雁”返乡创业青年人才培训班等方式,为更多青年搭建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
像曾维民这样回乡创业的90后“新农人”,正以自己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着非遗技艺,挑起了反哺家乡、共同致富的重担。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揭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在山水天地之间寻见万物兴盛,欣欣向荣。
来源:广东共青团
封面图源:小红书@好一朵肥花
编辑:bubble
参考资料(上下滚动查看):
1、大湾区之声:广东人:万物皆可酱油!
2、广东科普:广东人的离谱行为:万物皆可酱油!
3、揭西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团揭西县委举办2023年“领头雁”返乡创业青年人才培训班
4、南方+:揭西县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5、揭阳日报:古城探“遗”·揭阳之“味”
6、揭西广电:农业兴县看揭西——揭西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题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