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风尚·聚焦|让“大病不出深圳”,中山七院靠什么?

南方+

光阴流转,44年间,深圳从一张白纸,成长为如今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座从无到有的城市,创造了很多非凡战绩。医疗事业的超常规投入、超常规发展,让“大病不出深圳,小病、常见病在家门口解决”有了底气和支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下称“中山七院”),这家坐落在光明科学城的三甲医院,就是这种深圳奇迹的一个缩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自2018年5月11日正式开放运营以来,中山七院与光明科学城的成长同频共振,医教研齐头并进,服务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仅解决了光明区本地群众看危重症、疑难杂症的难题,也帮助了大量来自国内乃至全球的患者重获健康,还为深圳医疗人才培养打造了“蓄水池”。

让群众看大病不出光明,靠的是什么?从实验室到病床“距离”怎么拉近?“新医科”新在哪?未来,中山七院将走向何方?在中山七院住院部病房旁的一间小会议室,记者采访了刚从手术室走出来的院长何裕隆。

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超99%

宽阔整洁的光侨路一路向北,与公常路汇合,串联起中山七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这片区域,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创新载体、民生配套密集布局。

几个月来一次的葡萄牙教授向何裕隆感慨:深圳速度太惊人了!

作为巨变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何裕隆也感慨万分。他还清晰记得2015年10月13日。这天,中山大学校领导带着大家登上如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山坡。校长与书记看着周围5000亩中大校区选址,非常开心,称赞是“读书的好地方”。

站在山坡上,举目张望,还可以看到不远处刚刚封顶的中山七院工地,脚手架还没拆除,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旁边的公常路风尘滚滚,大卡车一辆接着一辆,四周散落着村落和厂房。

何裕隆倒抽了一口冷气,觉得肩膀上的担子很重。

因为从建设之初,中山七院就被寄予厚望:要建设成“深圳地区规模最大、临床专科门类最齐全、诊疗技术最先进、高层次医护人员最多”的医院。后来,中山大学校领导又为中山七院加了一个相当有份量的“最”:医德医风最好。

但当时,光明的人口基数远远没有现在规模,城市配套也还不够完善。在人才引进方面,教授专家们来到深圳是要去掉编制这顶“帽子”的,也有不少顾虑。

实干是破解困难的最好办法。

从4个拓荒者到800多名员工,从农民房的3间旧办公室到崭新的医院大楼,“中大质量”+“深圳速度”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2018年5月11日,中山七院正式开放运营。当天,何裕隆向光明人民许下承诺:“老百姓需要什么专科,我们就开设什么专科,一定要解决大家看大病难、看重病难的民生问题,让大家‘看病不出深圳’。”

何裕隆和医疗团队在救治病人

带着这个承诺,一批“中山医人”就此扎根。

每周三上午,中山七院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惯例:多学科全院讨论。此前,每个科室已经进行过一轮内部讨论,对于“超纲”的病例,就“上交”,由所有科主任、资深专家教授进行联合讨论。

为何要花如此大成本来讨论一个病例?因为很多复杂病因的疾病,十分需要多科学协作,才能起到同质化治疗的效果。

正是这种较真的劲,让患者选择用脚投票。

如今,在就诊群体中,近一半为光明本地,约四分之一为深圳其他区域,还有四分之一来自全国其他城市。其中,疑难危重患者收治率最高超过80%,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超99%,三四级手术占比最高达66%。

2022年7月,医院顺利通过广东省综合医院三甲评审,创造国内新建医院最快“创三甲”的纪录。

按照规划,中山七院二期建设有3200张床位,将于2025年竣工。一二期总床位4000张,将成为华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医院,建成超大规模的“医疗航母”。

没有一流的科研,就没有一流的医院

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距离有多近?

作为一家研究型医院,中山七院表示:可以很近。

这种底气来自于拥有一支200多人的专职科研团队。从建院之初起,中山七院就采取全球招聘的引才政策,向海内外知名高校和医学研究机构招贤引才,建立近250人“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院士、陈晔光院士,诺贝尔奖得主Tomas Lindahl、Edmond H. Fisher等荣誉教授。

源于临床,服务临床。医生发现临床问题,交由专职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科研团队70%的时间精力投入临床研究,将基础科研的成果更快转化到临床上,解决临床问题。

对此,何裕隆有一句很形象的话:“不要让我们的医生一边看病人,一边摇试管。”他解释,通过引进专职科研人员,释放医生的时间,从而使医生更加专注于临床诊疗。

为了拉近实验室与病床的距离,中山七院推动完善科研项目院内考核机制,强调研究以临床为导向,让成果直达病床,完善“医—研—产—学”科研转化闭环机制,贯通从研发到应用的各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打造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救治一体化的世界级医疗高地”的任务目标。

去年10月25日,中山七院宣布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疗术”获得成功,同时成立器官医学研究院,这是中山七院着力原始创新、打造器官医疗产学研高地的又一重要举措。

今年北京时间7月3日23时,《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中山七院何裕隆、张常华教授团队主导的科研成果NBS1 lactyla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DNA repair and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该科研成果揭示了DNA修复蛋白(NBS1)蛋白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并提出通过抑制该修饰或调控乳酸代谢,逆转耐药的新策略。

1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肿瘤有氧糖酵解的作用,却从未明确,而这项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正是中山七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工作结出的硕果。中山七院跻身《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排行榜综合榜单,荣获“三星机构”。

创新,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

中山七院还通过开放合作,与深圳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香港城市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伯明翰大学携手建设临床研究所,这是深圳成立的第一个国际联合临床研究所。

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设联合临床研究所

从“飞鸽牌”变身“永久牌”

在150多年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发展历程中,中山大学医科逐步铸就了“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大医精神。

这种大医精神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沃土生根开花。

中山七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一体规划、一体发展,致力打造深圳的“名医摇篮”。

何裕隆曾兼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推动了“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设。

原来的医学模式是基础教基础,医学跟临床医学分开。“新医科”“新”在哪里?

“新”在临床(医院)与医学院深度融合。中山七院与中山大学医学院携手,让基础课老师走进临床,医生走上基础课讲台,建立“临床+基础”双班主任制和研究生双导师制,成立了28个临床教研室实现对医学院的本科教学全覆盖。

“新医科”的建设凝聚了很多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教授专家心血。中山七院承担了医学院60%以上的临床教学任务,每年安排500多名临床医生为学生授课。

“学医过程中,尤其前三年是很枯燥的,很多人并不确定自己未来能不能做医生。所以我们希望大一、大二的学生,从入学时就知道一名医生是怎样工作的,坚定从医的信念。所以中山七院的每个科室几乎就是一个教室。”何裕隆说。

学科交叉、医工融合,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新医科”的又一大特点。去年,中山大学医学院从中大各个院系中吸收了20名优秀学生入读,这一比例还将攀升。

现在,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经走出了四届医学院毕业生。未来,源源不断的医学人才将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如今,光明的“中山医”人,已经从“飞鸽牌”变身“永久牌”,深深扎根这块沃土。中山七院80%以上医疗骨干来自中大医科系统。

一个好的医院,一半是好的技术,一半是好的人文。

从医43载,何裕隆深深感受到:“老百姓需要良医,需要有温度的医院。”

在中山七院,有两个特殊的机构:临床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和医学人文部,将安宁疗护、医务社工、志愿服务和医护关怀作为主要抓手,将人文服务落到实处。

“医学其实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有时因为信息不对称,病人一进医院后就会感到恐惧。怎样跟病患、家属沟通,提供帮助,缓解焦虑,是很重要的事,能体现一个医院的温度。”何裕隆说。

目前,中山七院的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建筑外立面逐步露出真容。这些建筑中,有科研教学大楼,能提供6万平方米科研场地。作为深圳唯一拥有国际联合临床研究所的医院,中山七院也预备了一层楼用来做临床研究。此外,二期还设有安宁疗护病房。未来,在多学科合作的前提下,中山七院将建设168个亚专科。

二期效果图

二期效果图

这艘“医疗航母”,正扬帆驶向广阔天地。

南方+记者 柳艳

编辑 杨溢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