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丨专业“扯犊子”30年的他,为啥让千万网友痴迷?

+音
+ 订阅

+音丨专业“扯犊子”30年的他,为啥让千万网友痴迷?

00:00/00:00

半夜两点,黑龙江省巴彦县的“网红兽医”龙殿俊被电话铃声惊醒。

急忙慌的养牛户电话里说,自家老牛把20斤玉米面“干下去了”,过量的玉米面在牛胃里发酵,肚子涨得像皮球。

摸黑到村民家后,龙兽医固定好牛头,抄起2米长的大水管,要给牛洗胃。

这条给老牛洗胃的视频,在B站获得600多万的播放量,让更多的城市人看到了东北乡村兽医的出诊日常

修牛蹄、洗牛胃、剥胎衣……乡村兽医的活儿,龙殿俊干了三十年,镇子里都认他,镇子外默默无闻。但在过去的2023年,他被儿子“拍火”了。

全网粉丝已经突破了一千万的他,在账号主页上这样介绍自己:“治愈动物,也治愈自己,互相循环。”

1

视频里邻居家的看门的“大黑”嘴闭不上了,龙兽医就徒手硬掰了回来。

养殖户家的母牛难产,牛崽出不来,龙兽医和半个屯子合力“扯犊子”。

这些年,为了随叫随到,他养成常年不喝酒的习惯,手机24小时开机,村民半夜打电话也能接到

冬天出诊最怕下大雪,一次龙殿俊开车出诊,积雪有一尺多厚,他拿起铁锨,自己清了二里地雪。他说,很多村民岁数大了,还是他去出诊比较方便。“一头牛有一千多斤重,也不老实,老百姓牵不了,可能还要打车增加负担。”

虽然起早贪黑已成常态,但对于龙殿俊来说,他感到特别充实。“一头牛卖一万多块,一头猪两三千块,这可能是老人的养老钱,也可能是孩子的学费。”

这是一场真心换真心的双向奔赴。

村民的真心表达得很简单:

兽医的车开到哪儿,哪儿就会出现一波村民,养殖户原本紧锁的眉头会舒展开;有时村民在路上碰到龙兽医,会用袋子装点鸡鸭鹅蛋,或者豆角、土豆、玉米、野菜……

龙兽医的真心也很简单:

出诊不收钱,用药、手术、接生才收钱。碰到手头不宽裕的乡亲,也可以赊着。只要有人求医,他照去不误。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妙手回春,人们爱看其中的曲折情节,爱看这样的故事结局。龙兽医用医术治愈着十里八乡的生灵,村民用笑容和问候治愈着兽医疲惫的身心,而他们之间产生的情谊,治愈了我们。

2

龙兽医曾算过,自己一年大概要掏3000次牛屁股,有时是掏牛粪,有时是给牛治病。儿子龙宣庆曾经给父亲买过五六百元的棉鞋,但父亲说自己干的活“太埋汰”了,坚持让他把鞋子退掉。

龙宣庆自初中起便离家读书,因为兽医这份工作,小时候他常常被同学嘲笑,更是羞于提起父亲的职业。

“26岁之前,我跟我爸就像陌生人一样。”

2023年,创业受挫的龙宣庆回到家乡,此前他从未见过父亲出诊的过程,他试着拍下视频,没想到很多网友留言说“看得停不下来”。

每次接到养牛户的电话时,龙宣庆都以为天要塌下来了,结果父亲一到,都是小事儿。

“网上有句话说‘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虚惊一场’,我爸就是制造虚惊一场的那个人,我觉得我爸很伟大。”父亲那双曾被自己嫌弃的手,给农户带去了收入与希望。

丰收季,小龙随老龙出诊:“这漫山遍野的玉米高粱大豆,可真有安全感!”

再提起农村,小龙会说“也挺好,想扎下来”;再提起父亲的职业,小龙会用“伟大”这个词。

小龙给视频专辑起名叫“我爸的治愈之路”,他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那条路。

业余时间,龙兽医没事时总是写上几首“打油诗”来“治愈”自己。

“金秋十月天晴朗,玉米成堆机器响。一天收割数十晌,工作效率很理想。”

“积雪路面车行难,地头墩哒轱辘颠。无论前方有多远,面对现实心坦然”

……

他说:“这人呐,活一辈子,没有啥比被别人需要,更让人享受了。”

“每天能和乡亲们聊聊天,说说话,大家还都需要我,那种感觉很好,我其实不图钱,也不图名,就图个被需要。在村里,牛需要我,人也需要我,而其实,我也很需要他们。”

如今,龙兽医依旧开着面包车到处跑,儿子也继续拍着龙兽医,一家人在“治愈之路”上,一起蹾哒,一起向前

龙殿俊说,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全心全意。感谢所有默默在基层努力工作的乡村兽医,治愈了动物,也治愈了这个世界。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农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龙头新闻客户端等

【整合】毛帅楠

【主播】芮康帆

【录制】张瑞威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