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下称“巴黎残奥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队员邱巧玲、何想带着刚拿到手的铜牌,回到惠州。
邱巧玲和何想分别来自龙门和惠阳,首次参加残奥会,她们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巴黎当地时间9月8日,邱巧玲和何想所在的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以65∶43的成绩战胜加拿大队,为中国队增添一枚铜牌。
回顾她们的体育之路,邱巧玲练过游泳、自行车、射箭,何想尝试过手摇自行车。几经筛选参与竞技体育选拔,她们自己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够进入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代表中国征战巴黎残奥会,最终站上领奖台。
从逆境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在一次次伤痛与挫折中站稳脚跟,这枚奖牌的背后,饱含了她们的汗水和泪水。接下来,她们将全力备战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下称“残特奥会”)。
回看赛场
直面世界强队感到无比兴奋
一身红色的中国队颁奖服,脚穿白色运动鞋,带着巴黎残奥会铜牌,邱巧玲和何想刚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来,便马不停蹄地回到惠州。没有坐轮椅,也没有拄拐,两人虽然走得慢,但从侧面看,装上假肢的她们走起路来,几乎与健全人无异。
由于还在倒时差,邱巧玲和何想稍显疲惫,但谈起此次与加拿大队的交战经历,她们马上精神起来。她们坦言,铜牌争夺战并没有太大压力,“我们在之前的小组赛就已经交战过,我们中国队的实力是完全可以战胜他们的。”邱巧玲说。
邱巧玲的底气源自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在赛前的充分准备。在日常训练时,球队观看了很多有关对手的比赛录像,研究对手的走位和战术,并与男子轮椅篮球队的队员一同训练,让其模仿对手的打法,以达到加强训练、了解对手的目的。
邱巧玲(左二)在巴黎残奥会对战日本队。
“在比赛时,重点要防哪些人我们心中都有数。”邱巧玲解释,在篮下防守时,两个球员之间会出现空位,对手容易从中穿过,进而到篮下投篮得分,“按我们的分析,对手篮下得分率高达90%,因此我们要重点防守,不给她们可乘之机。”
虽然首次参加残奥会就站上了领奖台,但无缘决赛一直是她们的遗憾。在争夺决赛名额时,中国队以3分之差,惜败美国队。邱巧玲透露,尽管中国队的投篮命中率和美国队不相上下,但这场球却打得非常艰难,“美国队抢球好,投点多,控球强”,邱巧玲说,“她们每个人都能投,假如我们其中一人去给另一位队友做掩护,就容易让出一个空位,让她们有投篮的机会。”
何想(右一)在巴黎残奥会对战日本队。
但能与不同国家的强队一起比赛,邱巧玲和何想感到无比兴奋与激动。对邱巧玲而言,此次巴黎残奥会的经历让她开阔了视野,对自己的技术更有信心,“以前比赛会怯场,有投篮的机会却不敢投,而现在我会更加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相较于亚残运会,巴黎残奥会的对手更强,比赛的强度也更大,在何想看来,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让她看到了世界顶尖球队的水平。
“下次争取把奖牌换个颜色!”邱巧玲和何想透露,接下来,她们将按照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的安排继续训练,全力备战全国第十二届残特奥会。
截肢之后
一度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
翻看她们的成长历程,邱巧玲只比何想大2岁,她们不仅年龄相仿,命运也非常相似。在经历截肢后,两人都曾笼罩在巨大的心理阴影之中,用何想的话说,“当时整个人都处于黑暗中,每天过得浑浑噩噩。”
邱巧玲3岁那年,一次车祸让她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左小腿。由于年龄尚小,邱巧玲从记事起,就几乎没有体验过两只脚走路的感觉。在6岁上小学以前,邱巧玲都是跳着走路的,“爸妈也尝试过让我拄拐,但我觉得走得太慢了,我跳着照样可以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邱巧玲说。
“6岁的时候,惠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下称‘惠州残联’)下乡扶贫,给我装上了假肢,让我可以走路去上学。”邱巧玲透露,由于走路时的姿态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也不能参与体育课等户外活动,身边的同学常常投来异样的目光,“同学们会一直问我这是怎么了,也会有一些不好听的声音,这是我最自卑的时候。”
这种自卑的情绪也同样发生在何想身上。2014年,刚过完生日的何想在上学路上遭遇车祸,这一场车祸带走了何想左腿的脚趾。
没有伤及小腿是不幸中的万幸,但这也让何想饱受折磨。在车祸出院后,何想的左腿便反复发炎,同时伴随的高烧让何想成为医院的常客,迫不得已,何想选择了休学,“当时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都多,医生说再这样发展下去会演变成骨髓炎。”
2018年,何想最终选择听从医生的建议,截掉了自己的左小腿。当何想回到学校时,由于休学,自己已经比同班同学大了好几岁。与此同时,左腿的伤也让她变得极其自卑,“当时跟别人交流都很困难,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在邱巧玲和何想自卑和迷茫之际,惠州残联给她们指出了另一条发展道路——练体育。
回顾这些年的运动生涯,邱巧玲表示,体育不仅给她带来了荣誉,也让她的心态发生了很多变化,“整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了。”何想也表示,通过这些年的训练和比赛,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很多事情都能扛下来。
人生转机
几经筛选参与竞技体育选拔
如今,站在巴黎残奥会的领奖台上,邱巧玲和何想享受着专属于她们的荣誉时刻。但在走上体育这条道路之时,邱巧玲和何想最初都没有选择轮椅篮球这一项目。
邱巧玲11岁那年,她接受了惠州残联的建议,每逢暑假来到惠城区练习游泳。“我从来没有去泳池里玩过水,心里想去,但又很害怕”,邱巧玲说,“最终还是听从内心的想法,去尝试一下,并且那里的小伙伴都是残疾的,大家也会比较好相处。”
在邱巧玲的记忆里,呛水是整个游泳训练期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事。“我只有一条腿打水,主要还是靠上肢力量多一些,有时候体力跟不上就会往下沉,换气的时候便会呛水”邱巧玲说。
练习了三个暑假的游泳后,2016年,邱巧玲又在惠州残联的推荐下加入了广东省残疾人自行车队,开始全身心投入到自行车的训练之中。令邱巧玲没想到的是,该项目的竞争异常激烈,自己的训练很快遇到了瓶颈期,并且由于自己佩戴腿部假肢练习,比起双手残疾的运动员,自己的腿部力量明显不足,看着自己大腿处被假肢摩擦出的血迹,与对手的差距让邱巧玲陷入自我怀疑之中,“可能相差零点几秒就已经是差很多了。”
在这之后,邱巧玲还尝试过射箭,也玩过残疾人手摇自行车。但每天枯燥的练习让邱巧玲都没有坚持下来。射箭练习了一个月,邱巧玲便结束训练,回家休整了。
时间来到2018年,在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暨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邱巧玲报名参加了残疾人手摇自行车项目。在这场运动会上,邱巧玲认识了同样参加手摇自行车比赛,代表惠州参赛的何想。
彼时的何想前不久才刚做完截肢手术,便走上练体育的道路,开始练习手摇自行车。与邱巧玲练习自行车的感受一样,何想在手摇自行车项目上也与对手有着较大的差距,成绩平平的她也曾自我怀疑,想更换训练项目。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8年11月底,广东轮椅篮球队在惠州选拔残疾运动员。经过惠州残联的推荐,邱巧玲、何想与另外两名男生一起前往广州,参加了轮椅篮球项目为期一个月的试训。
“试训的目的是让教练看看你适不适合练轮椅篮球,也是考验你能否吃苦,只有试训通过,才能留下来。”邱巧玲介绍,她与何想起初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倘若不去尝试轮椅篮球,她也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也不清楚到底适合什么。“学校的课程也跟不上了,其他项目也都没练好,既然有一个新的机会,那就去试试。”何想说。
奖牌背面
手上的血都沾到了轮椅上
众所周知,轮椅篮球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比赛项目,运动员需要全程坐在轮椅上进行比赛。双方球员依靠轮椅“奔跑”,进攻防守都需要通过操控轮椅实现,加速、紧急刹车、转弯等动作全靠双手来完成,传球、防守、投篮,所有动作一气呵成。正因如此,轮椅篮球项目不仅要求运动员拥有熟练的控球技术,同时也对运动员的轮椅驾驶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坐着轮椅完成折返跑、爬坡、刹车……这是广东轮椅篮球队试训的基本项目。由于只能靠手臂和双手的力量操控轮椅,反复爬坡和急刹练习使她们的双手不停地与轮椅摩擦,邱巧玲和何想的手很快便磨破了皮。
“手上的血都沾到了轮椅上。”邱巧玲介绍,试训初期,她与何想的双手便已经血肉模糊。十个手指头有八个都长满了水泡,水泡还没痊愈,第二天高强度的训练又会将水泡磨破,手掌上的整块皮都会被撕开,“每天晚上只能拿绷带缠一缠,但几乎没有用,非常痛。”
洗澡本应该成为她们每天最放松的时刻,但在试训期间,这成为邱巧玲和何想最痛苦的回忆。在训练中,轮椅轮子难免会携带灰尘和碎屑,双手接触后,这些脏东西最后都与手掌上的伤口粘连,要想清理干净,就必须忍受伤口的剧痛。“好不容易洗完澡,洗衣服时用的洗衣液又将伤口刺激一遍”,何想说,“那才是最难受的。”
由于难以忍受训练的辛苦,与邱巧玲和何想一同参选的两名男生没有坚持下来,试训期还未结束就离开了省队。“训练实在是太苦了,说不苦都是假的。”邱巧玲说。
看着两位队友退出,何想也一度萌生了放弃的想法。一天晚上,何想与邱巧玲结伴去买东西,在路上,趁着没有其他人,何想跟邱巧玲说:“要不我们也回家吧,确实有点难。”邱巧玲能理解,但看着手上已经浮现出的茧子,邱巧玲还是忍着伤口的疼痛,劝何想再坚持一下。
“我们都训练了这么久了,手都磨出茧子了,如果现在放弃就太不值当了!”在邱巧玲不断地劝说下,何想留了下来,并再也没有提过放弃这件事。往后回想起来,何想坦言,自己能够坚持到现在,教练与邱巧玲的鼓励至关重要。
2023年邱巧玲(前)和何想(后)在北京训练基地过中秋。
尽管训练艰苦,但面对家人,邱巧玲和何想向来都是报喜不报忧。每次与家人通话,邱巧玲和何想总会避免提及训练的情况,若家里人问起来,她们就用寥寥数语带过,就此糊弄过去。“家里人让我觉得辛苦就不要练了,但我想留下来,怕她们担心,干脆就不说了。”邱巧玲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人最终顺利通过试训考验。2019年初,她们正式成为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的一员。
终成主力
希望下届残奥会也能为国争光
进入省队之后,训练强度不仅更大,难度也更高。面对强劲的对手,没有篮球基础的邱巧玲和何想只能偷偷给自己加练。作为省队里仅有的两名惠州人,两人常常互相帮助,在训练结束后给彼此提建议,不管是投篮动作上的细节,还是攻守方面的漏洞,她们都会及时给对方纠错,“哪里练得比较差,我们就用空闲时间去加练,追上队友们的步伐,不给队伍拖后腿。”邱巧玲说。
经过训练,邱巧玲和何想很快便有了成绩。2019年,她们所在的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就获得了天津全国残运会轮椅篮球(女子组)的冠军。但邱巧玲透露,多数时候,她们只是场上的替补,看着球场上的队友们能够为国争光,她们也想上场,有朝一日挑起团队的大梁。
在迈向主力这条路上,邱巧玲和何想一走就是5年。在这期间,她们的双手长满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与常人的手掌相比,她们的手看起来更加蜡黄,摸起来也更粗糙。此外,由于常年锻炼手臂力量,她们的手臂变得粗壮,只能订加大一码的衣服,“上半身壮,下半身还是保持不变,所以加大一码的衣服虽然能穿了,但由于裤子和衣服都是一起订的,这样裤子又显得大了。”邱巧玲笑着说。
“直到2023年,我们才算是主力。”邱巧玲口中的2023年,也是她与何想辉煌的一年。那一年,广东女子轮椅篮球队获得了迪拜世锦赛轮椅篮球(女子组)的亚军,同年获得泰国U25世锦赛轮椅篮球(女子组)季军,并在杭州亚残运会斩获冠军。今年,她们站上了巴黎残奥会的领奖台,在这块铜牌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只有她们自己清楚。
2023年邱巧玲和何想在泰国U25女子轮椅篮球世锦赛对战澳大利亚队。
从巴黎返惠后,恰逢中秋,常年在外训练的她们,今年难得有机会和家人共度佳节。何想回家后,家里人做了一桌子菜,他们围坐在一起,都来摸一摸巴黎残奥会的铜牌。在得知可以回家休息后,邱巧玲就一直心心念念妈妈做的柠檬猪脚,这次回家终于能够如愿,“还是以前的味道,非常好吃!”邱巧玲说。
谈起未来的规划,邱巧玲和何想的想法一样,加强训练,希望下一届残奥会也能继续为国争光。在邱巧玲和何想的家里人看来,能取得多少荣誉并不重要,“只要她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就行。”这是何想妈妈最朴素的愿望。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张国威 南方+记者 糜朝霞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