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在沃野培育时代新人 ——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2024年暑假田野实践

大转中心
+订阅

时下,在贵州盘关镇贾西村,金黄的刺梨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喜笑颜开,庆贺着盘州刺梨产业又一个丰收年。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师生走进刺梨园,与村民们一起采收刺梨。 

2024年8月研究院师生在贾西村刺梨基地调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吹响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号角。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命题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难题,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发挥人才、专业和智力优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持续探索高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

2022年7月研究院师生在海南省毛纳村调研

 近五年来,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已组织上百支队伍上千人次学生,奔赴全国十多个省份,调研了五百多个村庄。师生把课堂搬进绿水青山,在田间地头里拔节孕穗。研究院院长谢治菊教授说,到农村的调研,不仅要发现并解决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真问题”,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下沉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象牙塔里的“设计图”变成县域乡村振兴“实景图”

今年1月,研究院与平远县签署编制“百千万工程”县域规划合作协议。随后,研究院联合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共18人,深入平远县12个镇及其典型村庄进行多次调研。在此之前,师生代表60多人次先后到肇庆市7个县区调研供销社助农与防返贫情况,以及梅州市4个县区驻镇帮镇扶村与防返贫情况。

2024年1月研究院师生在平远县调研 

2024年1月研究院师生到肇庆市供销系统调研 

2024年1月研究院师生到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调研

进入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习的第二年,曾博涛加入调研组,参与平远县县域规划编制工作。“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收获满满,我们发现了县域乡村振兴的诸多迫切需求。”曾博涛说道,翔实的一手数据,有助于智库团队有针对性地凝练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如今,他已成为广东省学联执行主席,“我想把参与平远县域规划的实践经验融入工作中,号召更多青年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目前,由研究院承接的平远县“百千万工程”总体规划已通过验收,这将为平远县发展提供具有较强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引。

如何学术殿堂的“设计蓝图”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研究院师生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今年7月中旬,受农业农村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的委托,他们再次出发,前往广州市从化区和茂名市高州市开展“百千万工程”实地调研。期间,团队共走访了22个职能部门15个镇街43个村,观测“百千万工程”典型项目19个,深度访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镇街领导班子成员、村干部、企业代表、村民105人。参与此次调研的研究院师资博士后胡兮表示,这次调研很有意义,旨在深度挖掘从化和高州如何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助推落实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成效,是宣传推广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经验的深度调研。目前,两地的调研成果已通过验收,得到了委托部门的高度赞誉。

千万工程的“金点子”变成青年入乡发展的“金钥匙”

7月下旬,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研究院师生与广州市团委、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委党校一行重走“两山”理论提出地——余村村委旧址。“数字游民社区、深蓝计划、夏日小杭坑……江浙沪在推动青年入乡发展中的创新经验与做法真的令人惊叹。”目前已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院助理张柏珊说道。

研究院副秘书长郭明表示,“青年入乡,不仅仅靠情怀,更要依仗政府、社会和市场在组织机制、政策制定、业态培育、项目孵化、人才实训、公共服务、氛围营造等全方位的牵引。”为此,研究院师生深度访谈各地区团委、农业农村局、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政府部门人员代表、村干部、青年代表、高校研究人员等45人,走访参观了相关人才孵化基地、返乡创业青年公司、示范乡村等14家。返穗后,他们着手撰写了关于借鉴江浙沪经验加速推动青年来穗入乡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呈递给市委市政府,希望用青春智慧持续为青年入乡发展找经验、提方案、探道路。

借鉴在浙江学习到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经验,8月5日,谢治菊院长又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11人赴阳江市实地调查阳东区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我们这里有土地信用中心和社会化服务,有助于将村民分散的耕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管理。土地整合好了,青年也就愿意回来了。”阳东区那龙镇亨垌村的一名村干部谈到。参与此次调研活动的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及本科生唐羽凯也谈到,“土地整治是有效撬动农村集体经济的‘金钥匙’,有助于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8月12-15日,研究院师生到梅州市开展农房风貌管控的调研;8月20-26日,师生们又到贵州省安顺市、六盘水市、毕节市开展东西部协作与防返贫工作调研。

书本中的乡村变成鲜活的口述记忆

在研究院核心骨干、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林曼曼看来,“口述乡村”项目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从象牙塔走出去,在泥土地里扎下根,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如何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育人素材?如何运用乡村振兴力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研究院教师团队运用“口述历史”方法把思政实践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带领学生从扶贫干部、新农人、企业帮扶人员、供销社助农兄弟等群体中体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乡村实践。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一等奖作品负责人林文迪表示,“听着受访者们亲身讲述他们与乡村振兴的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当代青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也明白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这项作品题为《“新农人”带头精神与致富密码》,正是研究院联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孵化的实践育人标志性成果之一。自2020年启动“口述乡村”项目以来,研究院已编著出版口述史集3套,获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全国100多次,获“三下乡”全国重点团队等全国、省市校级荣誉50余项,孵化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等全国、省市校级大学生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项目100多项。

今年8月,”口述乡村“项目又增新群像——屯堡地戏传承人。屯堡地戏是安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研究院与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的深化合作,我们希望立足安顺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安顺经验。”项目负责人石恪说道。

贯通东西部的思政“金课”

自2021年国家调整结对帮扶关系、广东省对贵州省实施全域帮扶后,贵州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农村振兴步伐加快,这些显著的变化更加坚定了我毕生致力于减贫事业的决心。”谢治菊院长常幽默地戏称自己为东西部协作的产物。“我曾在贵州的学校受到过广东的帮扶,现在我来到这里,反哺这片曾经帮助过我的土地。”山海情谊在理论与实践中交织,谢治菊院长历经5年的跟踪与坚守。她以其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平台,带领300多人次学生在全国多省开展”我眼中的东西部协作“思政课宣讲活动。

今年8月,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东西部协作研究中心”落户广州大学。作为中心负责人,谢治菊院长与学生们趁着这一东风,步履不停,继续前往贵州省安顺市、六盘水市盘州市,走访两河街道、刘官街道、盘关镇3个枢纽镇,与村民同学同讲、同研同行,在岩脚居委会、鄢官居委会、吴官居委会、高官村、张官村、新街居委会、贾西村、长地村等8个节点上寻求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答案。

“我曾执教于西部高校,这段调研经历让我明白,选择做乡村振兴治理研究是选对了方向。”研究院今年新引进的师资博士后梁琴流露着真挚的情感。沉浸式、接地气的思政实践课堂,让学生见证中国式现代化在乡土大地的万千气象,见证国家在推进共同富裕上的努力与步伐。

“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是伟大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研究院院长谢治菊说,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万村调研行动,为破解“三农”领域难题提供更多广大方案,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广大力量。

供稿:林曼曼

审核:徐   昀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