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带火家乡值得点赞,游客“打卡”但别“打扰”

南方评论
+订阅

文|吴三川

这几天,全红婵再次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中秋以来,在她的家乡湛江市麻章区迈合村,每天上千人进村打卡,村口停满了车辆,全红婵家门口化身“小吃一条街”。

然而,一拥而上的人潮,也让“打卡”变成了“打扰”:有旅行社推出“全红婵老家一日游”业务,内容以去全红婵家门口打卡为主;有人组队在全红婵家附近街道踢正步,引发网友热议;甚至有人利用无人机偷拍全红婵在家中的日常生活并发布到网上,试图直播。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真正的喜爱都是相似的。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想要亲临奥运冠军的家乡,探寻她成长的轨迹,从中汲取养分,这不仅是人之常情,也是偶像传播正能量的另一种方式。每条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此前默默无名的迈合村,几乎被全红婵以一己之力带火,并不是什么坏事。自东京奥运会以来这三年,不仅全红婵本人实现了从天才少女到双冠王的蝶变,她的家乡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这里本只有一家小卖部,如今小吃摊位有八九十家……更多的人爱上自己的家乡,村民也因此而受益,想必也为她本人所乐见。事实上,名人效应还存在“溢出效应”。当地一位负责文旅推广的工作人员就表示,“我们注意到了游客来迈合村打卡的热度,对我们来说,首先要做好服务,并结合湛江文旅、农业、海产等资源接住流量”。

然而,突破边界的人却各有各的心思。有的是将全红婵变成了博取流量的符号,有的是以喜爱之名满足窥私之欲,有的是为了获取“社交货币”、满足个人的虚荣心。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深夜聚集在全红婵的家门口,即便好言相劝也拒绝离开,甚至用无人机偷拍她在家活动的细节,将她的一举一动无限放大,在社交网络上“评头论足”,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限度,更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问题。以主动姿态拥抱乡村振兴的机遇,并不意味着要“照单全收”,将运动员一家的生活全部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即便是公众人物也拥有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也明确规定,直播营销人员不得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影响他人及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场所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面对远道而来的游客,全红婵一家始终都显得非常热情。如给游客们分发水果、分享月饼,即便遭到过分的“围观”,也始终心平气和地引导。这份善意不该被如此对待,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该因此而被漠视。同样不能忽视的,还有村民的声音——毕竟这里不是公园,而是他们生活的地方,“主客共享”不该变成“客打扰主”。

从情理上讲,这是全红婵一家难得相聚的时刻,连起码的清静都保证不了,将心比心于心何忍?况且全红婵到底还只是一个未成年人,她也需要足够的个人空间。全红婵这三个字,代表的是率真可爱的品质,是奋力拼搏的精神,是勇于追梦的传奇。表达支持的方式有很多,何必过于“亲近”,过分喧嚣。

近段时间,对遏制畸形、狂热的“饭圈化”行为,社会各界已经形成高度共识,类似的事情不应一再发生。也有报道提到,迈合村不得不贴出公告,为了不影响村民正常劳作休息,晚上九点后“不对外开放”。对此,网络平台也应主动承担主体责任,不助长违规蹭流量之风。

这是对秩序的呼唤,对理性的呼唤,正如全红婵此前的深夜喊话——

“快回去吧”“小声一点”“我们要休息了。”

编辑 佘余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