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考古“侠客行”| 文化中国行

南方+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广东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迈开新步伐。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全面启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

10月,《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正式发布一周年。一年来,广东考古人扎根田野,对岭南早期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开展全面溯源,取得阶段性成果。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问脉南粤·文保日记》系列报道,记录广东基层文保人“不平凡”的文保生涯。敬请垂注。

06:36

(戳视频,看何英明的“侠客人生”↑↑↑)

《文保日记》第一期:南江考古“侠客行”

2003年,28岁的何英明站上了广东省第一届传统武术项目比赛的领奖台。那时的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身功夫,会用在考古上。

如今在云浮考古圈,何英明是出了名的“能人”——深山探路找他,带头钻洞找他,野外作业缺工具找他,外伤急救也难不倒他……

他是磨刀山遗址、南江流域重大考古项目发现发掘的亲历者,是郁南县唯一参加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老资历”。

可一身腱子肉的“何师傅”,如今看上去仍如30多岁的“小年轻”。

十余载翻山越岭,千里奔劳,在何英明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侠客梦”……


“天生我材必有用”

因“三普”结缘考古


当年毕业,曾经有香港老板雇我当保镖,给我开一万多块一个月的工资,我不干。我想回家乡守着家人,干点安逸的工作。结果,一回来却安逸不下来了。

——何英明

寸头、黝黑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双眼,自称能看到2公里外山上的墓穴。初见何英明,很难想象这个近50岁的中年人,还能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疯跑”。

何英明有个堂哥,叫何英强,是世界举重锦标赛冠军,打破过56公斤抓举世界纪录。在堂哥的影响下,小学三年级,何英明就被父亲送去练举重,结果没过两年手腕脱臼受伤,教练说出不了成绩,就把他送到县里的重点体校练中长跑。

再后来,何英明考上湖南的一所大专,专门练武术。比赛套路、散打、擒拿,他把能学的都学了,这些功夫也一直雷打不动地练到了现在。每天天刚亮,他就在自家楼下打拳耍棍,练到满头大汗,想象着自己就是金庸小说里的“侠客”。

武侠梦,从小就扎根在少年心里。父亲是县图书馆的馆长,打记事起,何英明就泡在图书馆里,什么书都看,尤爱金庸笔下的郭靖。“勇敢、正直、武功高强,我就希望成为这样的人。”

大学毕业后,曾经有香港老板雇他当保镖,他不干。他想回家乡守着家人,回到了熟悉的图书馆当馆员。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年轻的何英明被抽调去支援,从此误打误撞转了行。

文物普查是什么?何英明最开始也摸不准头脑,他开着车和普查队上山下乡,第一个文物点就去到了郁南县城郊区的圣帝宫。在这里,他协助普查队拉尺绳、量尺寸,摸索着用单反相机给文物拍照留底。

“当时会用单反相机的人不多,我也是自学的,没想到就派上了用场。”何英明感叹,虽说隔行如隔山,好在自己看书不少,对文博、地理这些都很感兴趣,“我还花过足足两年工资,买了一大堆玉石回家学赌石,现在也算是半个行家吧。”

“三普”期间,何英明跟着普查队跑了100多个文物点。今年,“四普”工作开展,年轻的普查工作者又找到他,请他带路寻找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文物点。“我眼神比较好,在山上走过一遍的路,都能记住。”

作为郁南县唯一经历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保人员,何英明对家乡的文物“如数家珍”。这些年,他不仅还学会了无人机航拍,还自学了文物法。有时村里会有关于文物修缮的纠纷,何英明就跟随文物局一起下乡,挨家挨户上门做普法工作,让村民明白文物不能随意拆除,更要“修旧如旧”,即使修缮也要按照政策层层申报。

“还有挺多想学的,比如‘四普’要求用的RTK设备,还有其他新的技术,我相信只要用心,应该没啥是学不会的。”何英明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90后”“00后”加入文保队伍


这些年跟着省考古队风餐露宿,踏遍了郁南的大小山头。很多人说,探洞这么危险你不怕吗?我说,我这一身正气,有啥可怕的。

——何英明

“三普”过后,“斜杠青年”何英明又跟着省考古院刘锁强所长,参与了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发掘,一点点揭开这个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世纪谜题,意外开启了他的“考古生涯”

后来,他跟着考古队风餐露宿,参加南江流域的调查工作,踏遍郁南的大小山头,探过的山洞不计其数,也有过很多次惊险的时刻。

东坝镇的山上,有个洞叫猪肚岩。何英明和队友们照例深入洞中调查,意外发现有个洞中洞,洞口只有七八十厘米,人要像壁虎那样爬五六米才到内洞。胆大的何英明第一个爬进去,不知匍匐了多久,一抬头,一条蛇正直勾勾地盯着他,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还有一回,考古调查要开车要经过一个深水库,路断了,两块木板架在水面上。两米多,恰好是车轮的宽度,何英明让同事们下车,他独自驾车,战战兢兢地从木板上驶过。“如果偏离一厘米,车都可能打滑落入水库,现在想起来还很后怕。

为了应对野外恶劣的条件,他自制了许多道具,比如几根树枝搭起来的云梯,削开竹子磨制成的登山杖。队友摔倒受伤,何英明就地取材,从山上摘来几片五色莓的叶子,在掌心碾出汁液,敷在膝盖上止血,第二天就结痂了。

和考古发掘一样,田野调查同样需要耐得住寂寞,一天时间常常要翻越四五座野山,看遍日出和日落,寻找古人类留下的“蛛丝马迹”,绝大多时候都是无功而返,极其幸运才能在一座山上发现一件石器。

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调查中,近十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江流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进一步确认南江流域是目前省内唯一具备系统开展广东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区域。

因为热爱,跟着考古院东奔西跑,何英明总觉得亏欠了家里。今年女儿高考,自己还在田野调查,没来得及回家陪着女儿。“还好孩子争气,考得不错,地理科学专业。她说,是我的热爱和坚持,影响了她的人生规划。”

他也很欣慰,越来越多“90后”“00后”因为喜欢文博,主动加入文保队伍。前几年当市人大代表,他一直在呼吁,社会各界能关注基层文保人才的培养问题,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

他说,郭靖有一句名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文保人,没有什么丰功伟业,但一直坚信,每一个平凡人只要常怀“大我”之志,立己达人,勇毅笃行,都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成为照亮他人的“小侠”。

监制:李贺 王海军

统筹:李培

制片/脚本:毕嘉琪

采写:南方+记者 黄堃媛

摄像/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姚志豪 陈文夏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海报:甘展平

动画:黄泽伟

编辑 张茵 冯颖妍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