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的专业探索仅能通过专业介绍书书籍、视频、师兄师姐访谈等方式开展,信息丰富度及探索时长受限,难免雾里看花,只看到了专业的“艺术照”。进入大学后,新生接触的都是专业的“生活照”,对专业的认知可更多元,也应更深入。因此,无论是被第一志愿录取,或是被调剂,新生应从“专业是什么、毕业后做什么”,转向重点探索“专业要学什么、怎样才叫学得好、如何才能更好地和未来就业链接,实现学以致用、学校/院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助我学习”。具体而言,高中生与大学生的专业探索有五个维度的不同,如表1-1所示:
表1-1 高中生与大学生专业探索的不同
基于此,大学新生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
一是了解专业与就业的对应关系。
首先,要从专业学习出发。一般而言,从大学毕业生的常见去向划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可分为学术型方向、专业型方向及社会型方向。以数学专业为例,往专业型发展可从事数学教师、股票交易员等;往学术型发展可从事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等;往社会型发展可从事教育机构销售、社区助理等。了解基于专业学习的不同发展方向的特点、具体发展路径、常见成长行动、专业学习的要求以及大学发展的关键节点,尽早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将有利于大学生涯以终为始地进行设计,形成自己的学业发展地图。其次,可参考网络资料帮助分析,如安徽省近期发布的《院校“专业-职业”对照表(2024年版)》、又如学职平台-专业洞察、学校或学院的就业质量报告等网站及资料。通过重点探索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充分了解意向职业的要求,从多元选择中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对标分析现有职业能力差距,方能感知大学期间除专业学习及实践外,还应在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哪些职业素养。
二是了解专业学习的特点及要求。
通过院系网站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获得专业介绍、主修课程等方面信息。若还能链接上学长,不妨选择中高年级的学长了解各年级的专业学习特点,实习实践要求。基于充分的信息收集,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漏修学分,合理安排兼职、见习、实习的时间。除了查阅资料、链接人脉,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专业类研究实践、学术沙龙与讲座、学术会议、创新创业论坛等专业实践活动也能帮助自己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内容。学术型发展的学生还可尝试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科研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了解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寻找创新点和发展机会。
三是了解优秀学长的成长路径。
人虽各有不同,但成长路径却可提供参考价值。从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获奖作品能看出,有效行动是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大学低年级正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大学新生可通过观摩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参加优秀学长的经验分享会,了解高质量大学生活包含的关键行为和要素,寻找榜样,参照设计自己的成长路径。
简言之,专业探索旨在通过深入调研,深刻认识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的内在联系,明确其就业前景与方向,从而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专业探索是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利于为大学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通过更准确的定位,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值得重视及实践。
本期专家|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 全球职业规划师 陈璐博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