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中山百年花灯,火了!

南方+

中秋前夕,拉着女儿,走在挂满手扎灯笼的香港利东“灯笼街”,黄楚云始终没有买下今年的“花灯”。“外婆买灯笼,外孙担灯笼”,中秋挂灯笼在黄楚云眼里,有团圆之意。嫁到香港数年,她心里却一直惦念的是“老中山”的小榄花灯。

时隔两年,黄楚云又回到了中山。当她带着孩子再次走进小榄灯笼街,就像当年父母牵着自己。在60年老手艺人何镇伟的“镇伟花灯老店”,她为家人买下了今年第一只“大金鱼灯”。

小榄镇云路至康公路的康公屿手艺人工坊,人头攒动。这条延续了超30年的灯笼街,在年轻人常用的小红书、微博、抖音上被称为“中山最有中秋味道的一条街”。各类平台上,“灯笼街打卡攻略”也多了几倍。据社区透露,这条花灯街已经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康公屿现在是网红打卡地了!”90后小榄网友李逍遥说。

中秋期间,从小榄镇云路至康公路的康公屿手艺人工坊,人头攒动。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旧手艺,新传承;老习俗,新图景。

拂去三十年尘与土,今年的榄城花灯,不仅在社交平台上火出了圈,更迎来了一群年轻的“面孔”。

新掌门:最大花灯店换了“年轻老板”

一盏百年花灯,到底是怎么火的?这或许要从小榄灯笼街101卡的镇伟花灯店谈起。自2015年起,何鸿辉从父亲何镇伟手里接过了“镇伟花灯店”,成为了“新掌门”。凭借传统手艺,何鸿辉不仅成为了小榄花灯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更成了整条灯笼街最年轻的花灯店老板。

“这条灯笼街的老板,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他们大多卖‘八角灯’‘金鱼灯’等老广灯笼款式,鲜少创新。” 何鸿辉妻子“莹姐”说。

而走进镇伟花灯店的新铺面,从小型手作龙灯、兔灯、鱼灯等“发簪式”的迷你灯笼,再到寓意‘财源滚滚’的大白菜花灯,寓意‘掂过碌蔗’的香蕉甘蔗花灯,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花灯,无论是年轻人喜欢的新款,还是传统的“老样式”,都涵盖其中。

镇伟花灯老店。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镇伟花灯老店。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在“莹姐”看来,作为年轻传承人,他们肩负重任,既不能让灯笼丢了传统的味道,也不能过于保守,远离了年轻受众。要敢于嵌入新潮概念,创新传承方式。“要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要让年轻一代接受并欣赏,就要做到‘旧中有新!’”

“莹姐”知道,年轻人就是传统花灯的新客群。打开了年轻人的市场就是开辟了一个新渠道。

但是,在这份百年的工艺上,如何推陈出新?何鸿辉夫妇有自己的想法:在花灯材料的选择上,他们将传统的纸扎转换到防水布扎,让传统花灯兼顾性价比和耐用性;在传承方式上,他们从“一对一”传承转变为“面对面”群体授课,将非遗传承的技艺带进校园,自主研发了简易的花灯材料包,降低了全年龄人群入门的门槛;在推广模式上,他们也一改“等客上门”的习惯,拓展到互联网的流量传播,如今,短视频及社媒平台上都流传着镇伟花灯的“传说”。

新一代传承人何鸿辉展示新花灯。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临近中秋,一茬又一茬的新订单涌入铺面。一边招呼着涌入店面询价的游客,何鸿辉手上的活也没停,他正在赶制中秋前最后一批手工花灯订单。

“现在,我们的灯笼不仅要卖给散客,也有大量订单流向了‘顺德猪肉婆’等周边城市品牌餐饮店、商场、酒店。”何鸿辉粗略算了算,今年新店的手工花灯订单量较往年增加了三成,节前至少做了超1300盏手工花灯。

新顾客:灯笼街迎来一批“发烧友”

百年花灯,抖落历史的尘埃,正悄然迎来新变局:不仅“老字号”花灯店换了年轻“掌门”,连买花灯的受众也趋于年轻化。

“莹姐,我来拿灯笼了!”中秋前夜,小榄灯笼街人流如织,被花灯装点得流光溢彩。90后小榄女孩挤入人潮涌动的镇伟花灯店,从莹姐手里接走了一款定制花灯。只见,在传统“八角灯”上,印着一个绿眼睛金卷发的潮玩形象“Molly”。

在传统“八角灯”上,印着一个绿眼睛金卷发的潮玩形象“Molly”。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在传统“八角灯”上,印着一个绿眼睛金卷发的潮玩形象“Molly”。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这只兔子灯好灵动,和我的汉服很配,刚好可以拍一组中秋写真!”“老板,多少钱?” 正说着,门店前又是一阵喧闹,几位年轻人穿着“玉兔捣药”样式的新式汉服进店,询问兔子灯的价格。00后女孩珊珊(化名)不仅买下了兔子灯,还身着汉服与传统花灯合影,计划将图集发上“小红书”分享。

“早年买灯笼的都是60后、70后,现在变成了80后、90后。”谈起这批年轻熟客,莹姐笑言,如今的年轻人成了花灯“发烧友”,像“买潮玩”一样,专门收集每年新出的花灯手作。“我们不想让传统变了味,所以新款量少。随着收集的人多起来,一不小心就成了限量发售。”

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往返深中的潮汐人流,也涌入小榄灯笼街。“今年中秋,最深刻的变化是深圳客多了。” 莹姐说。

中秋前夕,深圳的90后小张就凭着平台的一篇攻略,当即决定带着女友驱车一个半小时,到小榄灯笼街买一盏心仪的“白菜灯”,“这盏灯色调别致,不传统,独有一番趣味。”逛罢,他们选择在社区的紫菊苑糖水铺,尝一尝本地招牌的菊花水榄。

小榄花灯街上,年轻人在选购花灯。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新探索:百年花灯与本土奶茶创意“联姻”

中秋佳节,为贴近年轻人,点燃非遗花灯的关注热潮,何鸿辉夫妇今年还探索与本土奶茶品牌联名,共同开启了一场“花灯初上,月下相逢”的跨界合作。

早在预热阶段,双方就联合发布了传承科普视频。从竹篾编织到彩纸贴裱,何鸿辉细致展示了小榄花灯的制作工艺,为品牌特别定制的八角花灯“联名周边”,吸引了一大波关注度。

“不好意思,灯笼周边基本没了,这款花灯很火爆,好多人打电话来问!”中秋前夕,限定赠送八角花灯的两家奶茶店这样回应记者。记者查询外卖平台的几家分店,页面均显示“本店周边已赠完”。首次作为联名周边,经典款的“批皮橙”灯笼成了顾客争相打卡的新宠。

小榄非遗花灯与本土奶茶品牌联名。

为了扩大非遗花灯宣传,何鸿辉夫妇还为品牌方提供了限量版手工非遗小鱼灯。只要顾客在指定门店购买新品系列,即可参与“幸运刮刮乐”,有机会赢取这款精致的小鱼灯。

“如今的年轻品牌反而很喜欢跟传统非遗联名。” 何鸿辉说,传统非遗与新潮奶茶,通过联名产生了联系。这让过去束之高阁的非遗文化,轻而易举地融入了年轻人的潮流与日常。

新火花:中西融合点亮传统技艺

“伟叔,今年有咩新款式?”

走进何镇伟工作室窄小的店面,从香港回来的熟客黄楚云问道。只见,数十盏新式花灯几乎挤满了门面,从虾蟹到甘蔗,从杨桃到白菜,新式花灯造型琳琅满目。

“大把新题材!龙虾灯、蟹灯都是今年从海外(学)回来的新款。”何镇伟拿着挑灯的竹竿,徐徐走出。9年前,伟叔已将最大的花灯店传给了大儿子何鸿辉,赴海外工作。今年6月,惦念小榄热闹的中秋氛围,在老街坊们的盛情邀请下,他决定返乡定居。随着他一同回来的,还有一批融合了中西元素的手工花灯。

黄楚云一眼看中伟叔家的大尾巴金鱼灯。

“逛来逛去,还是小榄灯笼够新潮!”逛过香港的灯笼街,黄楚云还是更青睐于小榄灯笼街,她认为这里既保留原始的“批皮橙”,即“八角灯”等老广灯笼款式,又紧跟潮流,创新出许多有中外文化融通的灯笼,受到港澳客和本地年轻人追捧。

“何止港深客,马来西亚、泰国的海外游客也来了不少。” 何镇伟说。

在国外的这些年,何镇伟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技艺的维持,而是深入探索了海外的文化精髓与生活习俗,试图将这些元素融入他钟爱的花灯制作中。

“在海外这么多年,我发现外国人在色彩运用和艺术造型上,有可借鉴融合的地方。” 伟叔说,回到小榄后,他着手设计一系列融合中西文化的花灯。从大尾巴金鱼灯到龙虾灯、螃蟹灯,系列新款不仅保留了传统花灯的神韵,还融入西方题材以及丰富的色彩搭配和装置艺术概念,吸引了黄楚云等众多花灯爱好者收藏。

何镇伟制作的新款花灯。  南方+ 曾艳春 拍摄

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古老习俗绘就新风貌。

在国内,几乎走进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灯笼街,香港的元朗灯笼街、东莞的中山路、广州光孝路、长沙的登隆街、成都的灯笼街……历经数十年,这些灯笼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小榄花灯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来自珠江口西岸的年轻人蜂拥走进这条“花灯街”,提灯“榄”月。

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下,“老中山”的中秋之夜,活色生香。

采写/摄影:南方+见习记者 林雨萱 记者 曾艳春

编辑 卢子衡 钟时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