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乡见未晚》上映,导演李艺文:在河源磨一把“开荒的锄头”

南方+

出身泰国华人家庭的无业年轻人阿安看到堂妹因照顾病重的爷爷而继承房产后,也对身患绝症的姥姥动了心思,计划复刻堂妹的“致富之路”获取百万遗产……

截至目前,这部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因“好就好在没有预设‘温情’,而是预设‘算计’”,豆瓣评分高达8.9。

中秋佳节至,“温情牌局”并未散场。豆瓣虽未出分,但女性成长等关键词,无疑让观众对《乡见未晚》这部院线片保持好奇。

电影上映之际,南方+与本片导演李艺文聊了聊,不仅关注《乡见未晚》的乡愁主题,而且兼谈广东电影发展及其他。

《乡见未晚》导演李艺文。

“猫头狮”曾是一代人的奥特曼、咸蛋超人

南方+:影片以外出奋斗女性的返乡故事为原型,讲述外出多年且未婚的马丽,带着失联男友的儿子回到故乡,逐步与自己的父亲和解,终感“乡”见未晚的故事。影片打“亲情牌”的同时,哪些方面推陈出新,有何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李艺文:乡愁当然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在电影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的兴衰,如同一条草蛇灰线,贯穿影片始终,勾连父女二人。

《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一举打响佛山南狮名号。然而,过去河源与珠三角交流较少,过年过节时,“猫头狮”都是不可或缺的所在。影片集中呈现这一客家民间艺术,重拾童年记忆的同时,亦向现在的年轻人展示除了奥特曼、咸蛋超人以及手游外,本土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

《乡见未晚》从前期准备到正式上映历时6年。扮演女主儿子的演员王浩沣彼时还是个小孩,现在已经成长为16岁的少年。除了想传递乡愁外,影片亦想呈现人对于岁月的领悟。

“猫头狮”的兴衰,如同一条草蛇灰线,贯穿影片始终,勾连父女二人。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之相应的是不同代际的亲人间价值观、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彼此虽有牵挂,但也有疏忽、隔阂,甚至最亲的人隔着最远的距离。因此,《乡见未晚》诉说乡愁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还包括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差异。而消除“心灵上的疤痕”,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乡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唤起对故土、家人的眷恋。

作为河源首部院线电影,《乡见未晚》大量镜头拍摄于东源、和平、龙川、源城等地,借主人公回乡的视角,呈现家乡的变与不变。当然,亦希望通过影片扩大小城知名度,以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河源首映礼现场。

广东成为电影产业的沃土还需假以时日

南方+: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小武》《站台》等,均以家乡山西作为故事背景。作为河源首部院线电影,《乡见未晚》同样将聚光灯对准您的家乡河源。能谈谈对故事发生地、电影土壤的认识吗?

李艺文:曾有一段时间,投资电影多是煤老板。由于所处地区娱乐方式相对贫乏,集中大量财富的煤老板成为某个时期电影重要的资金来源。此外,“贾科长”很多电影虽围绕家乡山西展开,但其坐标原点实是以北京为核心的文化圈。

广东是一片经济热土,产业发展长期走在前列,是核心经济圈。生长在这里的群众普遍务实,偏好生产投资可预期的产品。电影虽是百年产物,但由于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务实的广东人从前更多把资金投向制造业等领域,是以电影产业在广东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

如今,广东各个层面对电影发展高度重视。不过,要征服更多观众,仍面临不少挑战。生产优质内容,汇聚培育一批优秀演员、制片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何抵御短视频等快消文化对电影本身的冲击,是全行业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此外,香港电影曾经辉煌一时,至今仍有底蕴,不妨借鉴学习。

《乡见未晚》大量镜头拍摄于东源、和平、龙川、源城等地,借主人公回乡的视角,呈现家乡的变与不变。

就《乡见未晚》而言,电影拍摄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宣发需要大量投入;剧组经费有限,将继续路演,让更多人了解这部影片。对于河源来说,《乡见未晚》推动院线片实现零的突破,希望它成为一把“开荒的锄头”,令外界看到这片独具魅力的土壤。

南方+记者 李娇

通讯员 陈殷


编辑 魏楠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