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西樵镇乡情教育亲子公开课继续开讲。第二期视频微课讲述西樵传统优势产业和多项新兴产业,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这是西樵镇聚焦乡土教育,引导带动青少年留住乡愁记忆,厚植家国情怀的最新探索,首次把樵山文化课程“搬”到了线上。樵山文化课程是西樵乡土教育品牌,坚持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转化成为真实可感的教育元素,相关实践探索已经开展了18年。
在西樵,这些带“乡土味”的课程是持之以恒的德育实践新范式,还愈发成为释放城市魅力,擦亮城市品牌的有效助力。
西樵是历史人文资源“宝藏地”,乡土教育探索早有先声。
新探索
从“一校一品”到线上飘香
2024年秋季开学,乡情教育是西樵63所中小学、幼儿园超6万名学子的“开学第一课”。此外,西樵镇乡情教育亲子公开课由西樵镇教育发展中心、西樵镇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南方+西樵频道联合推出,聚焦地、产、人、文四个板块,通过4期线上微课,向学生、家长深度介绍西樵本土历史人文底蕴。
2024年秋季开学,全国人大代表、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共建水韵臻美儒溪”为题,在西樵镇第七小学开讲。
9月7日,系列课程第一堂启动。西樵中学教导主任、南海区首批“卓越课程”《樵山文化》核心成员、南海区教育突出贡献奖“乡土育人实践团队”成员吴杞棠主讲“西樵古村”。课堂结合视频、图片、采访等,把听课人带到镇内美丽文明村居和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来了一趟“深度游”。
9月14日,第二堂“西樵产业”上线。民乐小学优秀青年教师、西樵镇德育品牌项目“提灯班会”实践成员罗雅雯兼顾纺织、陶瓷、卫生用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和大健康、新能源、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讲解西樵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
9月14日,西樵镇乡情教育亲子公开课继续开讲。
乡土教育是对本乡本土的教育,讲的是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的身边的自然、人文、历史。四万年西樵山钟灵毓秀,西樵是历史人文资源“宝藏地”,乡土教育早就是“日常操作”。
樵山文化课程启动于2006年,至今已在镇内所有中小学校铺开。西樵镇教育发展中心在收集整理乡土资源的基础上,分门别类,面向师生系统推出校本课程特色学材,并结合第二课堂推进课程实施。课程手册《樵山人文》还由学校拓展到社区,2017年荣获“全国优秀乡土课程”称号。
各中小学校通过“自选动作”,让乡土文化课程融通生活、各具特色。西樵第一小学的“情韵教育”,第二小学的“华气教育”,第三小学的“书香墨韵”,民乐小学的“飞鸿教育”, 西樵中学的“明理教育”,樵北中学的“龙狮武术”……乡土清风扬美德,家国情怀入课来,各校还结合特色课程,分别编制应用乡土文化课程教材。
还有校外课堂带学子实地研学,感受身边的历史文化。例如樵山文化课程样本课程《“武”出精彩人生》,内容包括访地方武馆、探武术文化、讲武术故事、制武术文创、展学习成果。再如,七年级拓展课程《樵山贤俊知多少》带动学生了解名人、探寻名人、评价名人。
至今,樵山文化课程被纳入南海区首批43门“卓越课程”。南海区教育局计划出版该课程成果集,作为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的成果之一。
养好“根”
让樵山少年有爱有梦更自信
“乡土”悠长而温暖。开展乡土教育,旨在带动师生了解与认识自己生长或长期居住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激发乡土情感、产生乡土关怀与乡土认同,并且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放眼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行以来,乡土资源开发成为热点之一。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有的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把乡土资源作为德育素材,更多把乡土资源作为地方和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开发出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关于乡土教育,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写道:“有关乡土的缤纷知识,并非自然习得,同样需要学习与提醒、关怀与记忆。”
聚焦乡土教育,西樵镇教育发展中心面向师生系统推出校本课程特色学材。
“从南海到西樵,乡土教育都备受关注,樵山文化课程要争当典范。”作为该课程主持人,黄浩森认为,南海区正在实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八大工程,其中“三基”课程建设、“两全其美”美育浸润工程与乡土教育密切相关。响应拓基课程建设和“樵山学子美好成长嘉年华”美育系列活动,西樵将进一步通过校本课程推进乡土教育,带动学子增强乡土情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樵山文化课程分三个阶段确定目标和方法论,打破校园与城乡之间、今天与古代之间的围墙。第一阶段关注乡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课程建设,组织师生参与开发文物、非遗、名人、古村四类乡土资源,从而结合课程理念和师生实际,初步建设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体系。
第二阶段侧重用地方课程助力师生发展。一方面,地方课程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过程更充实,学习体验更深刻。同时,教师群体借此在实践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促进专业发展。
第三阶段,地方课程助力学科和学校发展。学科课程愈发丰满,区域内“一校一品”办学特色愈发彰显。家校社系列活动持续开展,让越来越多师生家长认识到乡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秋季新学期第一天,不同主题、形式多样的乡情教育课堂在西樵各校多点开花。
实践从未停步,追求不断迭代。西樵镇教育发展中心致力于“把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落实到行动。”截至2023年6月,全镇22所中小学供申报了30项乡土教育小课题,90位老师兵分多路深入探索樵山文化。基于黄飞鸿狮艺武术文化的“醒狮操”一鸣惊人,2023年9月,24860名西樵学子同时起跳醒狮操,成功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
不变的是,各方所愿一直是通过持续开展乡土教育课程,把更深的乡愁根植在西樵学子心中。这样,他们无论走向何方,都不会忘记回家。
再向“新”
让乡土教育赋能镇域发展
18年乡土课程的浸润,给西樵师生带来了什么?
与学子们一样,西樵教师也在行走中感悟,在行走中学习,越来越感觉受用。西樵二小教师陈楚婷还记得她带学生走进大岸幸福院的情景。当时,师生一起帮助老人家做米醋应节,一名学生来说悄悄话,担心老人家动手劳动还教大家会累。“我说,大家都不累,因为一起劳动很快乐。”回想起来,她还是感到很欣慰,“孩子们动手助人,同时认真思考”。
西樵二小师生走进大岸幸福院,帮助老人家做米醋应节。
越来越多西樵学子开始深度思考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血脉关联。9月2日,西樵实验小学以“至信少年 我爱我乡”为主题举办开学典礼。该校五年级学生李奕婕兴奋地说:“西樵真的很棒,我更爱我的家乡了!”
源源不断的新探索、新启发催化了新思考、新目标、新计划。从2006年开始,樵山文化课程内容分为地灵篇、人杰篇、物丰篇、情浓篇、发展篇5个模块,通过18个专题开展实施。到2022年,系列课程从乡土特质、社会品性、时代精神三个层面和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着手构建了“乡土育人”模型,开发出“五德十二课目”的地方课程实践新范式地方课程体系。接下来,相关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将继续同步推进。
特别是,项目将带动更多方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西樵镇教育发展中心谋划,进一步探索家庭、学校和社区联合育人的新模式,挖掘用好更多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
越来越多学子被启迪、被温暖、被照亮,更让西樵人期待的,是西樵通过乡土教育品牌释放魅力,为一镇之地提升人气、名气、才气和财气添助力。
从镇域吸引力来看,连串实践行之有效。一个佐证是,今年5月以来,佛山市发布新政,放宽购房入户门槛,西樵镇综治办(新市民和网格指挥)广而告知,西樵镇受理市外迁入申请人数显著增长。再如,文旅名镇迎客量履创新高,在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808.3万人次,同比增长59.7%。
西樵镇乡情教育亲子公开课四位主讲教师有一个共同身份——美好西樵推介官。“‘西樵古村’的线上观看量已经突破7万,这是一份激励,系列课程为师生和亲子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探索西樵文化的好平台。”吴杞棠计划,把乡情教育课堂和推介西樵结合推进,“推介美好西樵,美好西樵推介官义不容辞。”
撰文:陈梦 关蕴琪 李婉心
图片:西樵镇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