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听障学生成长19年,她的课堂无声却充满爱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雎远佳的课堂是无声的。

2006年,她从西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选择加入惠州市特殊学校启聪部,成为了听障学生的语文老师。

从刚上岗时对手语一知半解,到如今“兼职”担任新闻节目手语翻译,并成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语文备课组长;从为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焦头烂额”,到帮助他们尽数走进大学校门;从当语文老师、班主任,到当“妈妈”“心理医生”……19年来,雎远佳陪伴了一届又一届听障学生成长。

在她眼中,这是一趟宝贵的人生旅程,“行程中,不仅要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更需要付出数不尽的爱与关心”。

雎远佳在课堂上与听障学生进行互动。图源:惠州日报

雎远佳在课堂上与听障学生进行互动。图源:惠州日报

01

学习不间断

上课前,先“脑补”课堂流程

将时针拨回19年前。对当时初入职场的雎远佳而言,最大的困难是一个看似基础的环节——怎么上一堂学生“看得懂”的课。

雎远佳是“科班出身”,大学期间学过一学期的手语课程。但当她站上讲台时,怎么讲课、如何提问、学生用手语询问时怎样“接招”,还是让她犯了难。

怎么办?雎远佳选择用“预演”的方式来备课。

她对着课文的每个词句,一点一点翻看手语字典,背下相应手势;提前“脑补”要向学生提出的课堂问题,再用手语演练几遍……有时,一堂课她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准备。

要让学生“看懂课堂”,难点还不仅仅在于此。听障的孩子们无法一边低头看课本,一边看着讲台上老师的手语授课。

于是,十几年前,在小小的教师宿舍里,年轻的雎远佳总是半夜坐在桌前,拿着毛笔,在一张巨大的纸张上抄写课文。第二天上课,大页纸张便被贴到黑板上“代替”课本,供同学们上课阅读。

面对这门特殊的教学,雎远佳越来越得心应手;对于手语这门帮助孩子们学习的“看家手艺”,她也始终不敢松懈。

2014年,雎远佳和几位同事一起接受电视台邀请,担任新闻直播栏目的手语翻译。她把这份“兼职”当成是学习的“机遇”,过程中,她能接触到各领域的内容,包括国家在推行的新的通用手语等。她以此迫使自己不断更新知识,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教学。

如今,从匆匆上任到驾轻就熟,这份“兼职”,雎远佳一做便是10年。365天,4个学校老师轮流值班,从来没有缺席过。

02

教学不“守旧”

更新迭代无数次的导学案

入职不久后,雎远佳发现,听障孩子相比于常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要稍差一些。他们对小学、初中阶段课程还相对能够掌握,但到了高中,课文内容难度变大,又不方便做笔记,往往上完了一堂课看不到效果,“第二天提问时,他们什么都不记得”。

为了帮助听障孩子们提高学习效率,雎远佳创造了一套“导思导学导习”模式,每一篇课文,她都会为学生提前准备好一本导学案。

当天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何预习课文、涉及考试的内容又是哪些……她一一贴心地为学生划好重点,除了上课,业余时间几乎都在备课。

精心做好的导学案,并不会原样“传承”下去。每一届的学生能力水平都有差别,每次上完课、考完试,她都会针对性地调整导学案内容。

导学案一做,便做了十余年,更新迭代了无数次。如今,雎远佳的导学案“流传”在学校各个年级。她毫无保留地将所有内容分享给学科组的所有老师,希望大家能够一起交流讨论,帮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比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听障孩子在学习中能够给老师的正向反馈更少。“所以我们更容易‘知足’,快乐阈值更低。”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雎远佳总会为某一句突然出现的流畅句子而欣慰雀跃。

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是,听障同学也有一场要打的“硬仗”——高考。

不同于普通高考,听障学生采用“单考单招”方式。招收听障学生的高校单独出题招生,难度、题型各不相同。因此,雎远佳需要熟悉每个高校的不同出题风格,为学生们准备好更加全面的备考辅导,工作量也随之增加。

更加特别的行程则是陪考。按照考试要求,报考了哪所高校,考生要前往现场实地考试。郑州、北京、重庆……雎远佳陪着孩子们一起,走过了很多座城市,提前熟悉考场,设计好前往路线,为他们鼓劲加油。

担任启聪部高中语文教师10年来,雎远佳先后教过的多届听障学生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2023届高三毕业生更是全部圆了大学梦。

03

陪伴不“掉线”

见证“小萝卜头”成长为少年

对每位学生,雎远佳都投注了格外多的感情。

特殊学校涵盖小学到高中年级,师生间往往能够互相陪伴近10年。

学校里,不少孩子都来自较远的县区,回家时间少。因此,雎远佳不仅是语文老师、班主任,还时不时地充当起“妈妈”“心理医生”的角色。

雎远佳一直记得曾教过一个高二的孩子小满(化名)。他不听课、拒绝交流,对老师的手语置之不理,连头都不抬一下。

直至有一天,雎远佳用面包与牛奶“打开了局面”。那天小满生病,雎远佳陪着他去校医室,准备吃药时,她想起小满还没吃早餐,就把自己的早餐给了他。

小满突然认真地用手语说了声“谢谢”。

“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雎远佳回忆,小满上课不再趴在桌上,也开始写作业了,偶尔还会举手回答问题。

爱与关心,流露在细节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常生活中,雎远佳总是留心他们的困惑与烦恼,耐心沟通,及时帮助他们疏导心结。

她注意到,一些听障学生上学时活泼开朗,但面对家人时便一言不发,也不愿与“外面的世界交流”。

为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雎远佳从延伸课程内容做起。当课文涉及人际交往时,她就会拓展内容,事无巨细地跟学生讲述:去别人家做客要做哪些事情?怎么跟家人朋友相处?……

每到毕业季,雎远佳都会得到数不清的温暖拥抱。面对离别,平时在情感表达上相对内敛的听障孩子们,也会藏不住心中的爱。

他们捧着精心准备的小贺卡和花束,用手语回顾着过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向雎远佳表达感谢。

在学生小倪(化名)眼里,雎老师就像妈妈一样,陪伴着大家成长,是所有同学情感的依靠,“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南方+记者 钱明雅

点击阅读专栏报道>>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


开栏语:

他们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他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在南粤大地,广大教师努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系列报道,讲述优秀人民教师的教书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编辑 冯颖妍 张茵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