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的三个关键问题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并对外发布。

决定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同步启动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还对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弹性自愿提前退休等事项进行了规定。

00:08

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每年提高6个月

专家认为,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政策总体延续了自愿、弹性、渐进式的原则。伴随延迟退休改革决定审议通过,未来我国必将在促进就业、规范招聘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持续发力,保障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按照新政策何时能够退休?

“此次发布的延迟退休政策总体遵守了此前确定的自愿、弹性、渐进式调整的基本原则,还特别强调了就业的重要性,考虑非常周全、系统。”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研究学家、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如是说。

根据决定,同步启动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用十五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六十周岁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分别延迟至五十五周岁、五十八周岁。(“法定退休年龄计算器”上线!快来查一>>)

决定后附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对照查询。以1980年1月出生、原法定退休年龄为55周岁的女职工为例,退休年龄推迟至57岁7个月,将于2037年8月退休,共延长退休31个月。

当天批准的《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下称《办法》)还就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养老保险激励机制、自愿选择提前退休等情况进行规定。

《办法》提出,从2030年1月1日起,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每年提高六个月。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不满最低缴费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通过延长缴费或者一次性缴费的办法达到最低缴费年限,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延长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主要是为了扩充养老金的储备。”在李佳看来,这一政策从2030年开始实施,也就是说在2025年到2029年期间退休的人员,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还是现在的15年,这样能让离原法定退休年龄较近、已经或快要缴费满15年的职工不受影响。

《办法》并提出,国家健全养老保险激励机制。鼓励职工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晚退多得。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与个人累计缴费年限挂钩,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与个人实际缴费挂钩,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个人退休年龄、个人账户储存额等因素确定。

有专家分析,根据养老金计发办法,一般来说,多缴费1年,退休时基础养老金提高1个百分点;晚退休1年,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多。“粗略估算,缴费年限由15年增加到20年,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大概能增加三成。”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提到,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自愿表明在延迟退休年龄上不搞一刀切、不搞强制性延退。在原退休年龄与延迟退休年龄之间,尊重个人选择,个人可结合自身的能力、身体、家庭和岗位等状况,自己做出是否延迟退休的选择,把延迟退休的自主决定权交给了个人。

为何要在当下推行延迟退休?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到2021年“十四五”规划正式将延迟退休纳入实施议程,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自愿、弹性为原则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直至文件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的任何动向都备受关注。

回顾历史,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制度源于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然而,这是基于当时相对较低的预期寿命而设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40岁,而当前已显著提升至78.6岁,退休年龄却未随之调整。

专家分析,我国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主要是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人、占比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原新认为,这些数据凸显了中国即将面临的严峻老龄化挑战,特别是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将经历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情形,这在当今世界上尚无现实案例可供借鉴。

另一层面,与人口老龄化同时到来的还有劳动人口的下降。我国16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起开始下降,45到64岁人口占15到64岁人口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27.3%持续抬升到2022年的41.91%,平均年增长率为0.66%。

“从根本上讲,延迟退休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原新直言,通过延迟退休,不仅可以延长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增加社会财富积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那么,我国为何要在当下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原新解释,当前,我国处于典型的低龄老龄化阶段。2020年—2050年,60岁—69岁低龄老人从1.5亿人增至2.1亿人,始终占老年人口总量40%以上。而这三十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为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窗口。“换句话说,现在延迟一年退休,覆盖的人群和产生的效果比后半个世纪延迟一年退休覆盖的人群要大得多。”

延迟退休会加剧就业压力吗?

全球范围来看,不少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提高退休年龄。

比如,美国、德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迟到67岁,新加坡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2岁延迟到65岁,韩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到65岁,俄罗斯提出将退休年龄从男60岁、女55岁延迟到男65岁、女60岁,英国提出将退休年龄从男65岁、女60岁统一延迟到68岁。

对于公众而言,除了退休年龄外,公众更关心的是延迟退休带来的就业压力。比如,延迟退休是否增加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难度,大龄劳动者是否更难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原新表示,本着社会公共政策调整应该对社会的冲击和波动越小越好的基本原则,渐进式延退,一方面调整的步伐小,意味着短期内释放的劳动力规模有限,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小;另一方面,即将退休的人也容易接受,对其个人生活安排的波动也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年就业岗位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的增量而非存量来提供。“年轻人和大龄劳动者青睐的行业有交叉,但重叠度并不高。年轻人更愿意去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就业。”

《办法》也强调,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青年人就业创业,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岗位开发,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

李佳认为,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养老问题,更是关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的全局性改变,而延迟退休将为社保制度、养老金体系等社会配套政策的深刻调整与优化带来契机。我国应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降低个人因延迟退休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风险。比如,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妥善解决求职市场的年龄歧视问题。

《办法》对此也有明确,加强对就业年龄歧视的防范和治理,激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大龄劳动者就业。用人单位招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应当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

而在此前,上述问题已得到相关部门重视。人社部等部门日前接连下发通知,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包括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监管,不得设置歧视性、指向性以及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对发布含有歧视性招聘信息的要加大惩处力度。

决定称,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落实《办法》进行补充和细化。专家预计,伴随延迟退休改革决定审议通过,未来我国必将在促进就业、规范招聘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着力保障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话题研究员:赵晓娜 段江含 吴彬彬

策划:张哲 尤立川

相关报道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男职工版)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女职工版)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