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正圆
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是中秋的“主角”
承载着家与团圆的味道
今天就请跟随小编的步伐
一起探寻博罗老字号月饼的韵味
同时感受特色月饼带来的新体验吧、
博罗老字号月饼
——记忆中的味道
月饼既是中秋的舌尖诱惑
更是数千年文化的传承
博罗各式各样的老字号月饼
用时间传承了经典
用品质证明了匠心
泰美·南源楼
位于泰美镇的南源楼
创号于1938年
传承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其月光饼的制作技艺传承了4代人
传承人蔡伟强很重视这门手艺
他知道祖辈留给他的
不仅是手工技艺的传承
更是创业的艰辛和守业的不易
南源楼的招牌——非遗金标手工月饼
采用古早年代、老底子的油纸包装
简约中透着温馨与朴实
月饼外表色泽金黄泛着油光
内馅由颗颗莹润的纯黑豆熬制而成
满满浓郁的豆沙味与蛋黄完美融合
一口下去甜而不腻、软糯醇香
就像儿时家楼下、街角处的点心铺
就是记忆里那个熟悉的、不变的味道
为了让南源楼有更好的发展
蔡伟强在传统的门店销售模式上
开拓了新的网络销售渠道
店里的各种传统饼食
如鸡仔饼、核桃酥、白糖饼等产品
在“惠州手信产品征集PK赛”活动中
入选为“惠州手信50强”产品
成为传播惠州文化、讲好惠州故事的新名片
观音阁·德源楼
作为惠州历史最为悠久的非遗月饼
观音阁镇德源楼
由第一代创始人李玉田
于清朝光绪年间创立
在博罗县小有名气
现在由第五代传人李晓聪主理
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德源楼坚持传统制作工艺,保持客家风味
不断更新和改良,推进操作工艺
使各种糕点饼食更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产品中的叉烧肉月饼和酥皮豆沙月饼
真正达到祖传配方益制出的
皮薄、馅靓、醇香、扑味
酥皮豆沙月饼也独具清、甜、香、滑的品质
小小的月饼
流淌着几代观音阁人的味觉记忆
见证着世间的团圆与美好
时代在变、城市在变
唯一不变的
只有这传承于市井生活的烟火味道
龙溪·龙凤饼家
位于龙溪街道的龙凤饼家
有着30多年的历史
承载着无数龙溪人的记忆乡愁
他们在传承经典口味的同时
还不断创新,研发出新式月饼
成为龙溪街道的一张美食名片
不断续写着龙溪人的乡愁滋味
大团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主打产品
龙凤饼家坚持全手工制作
保留着手工制作的传统风味
一枚卖相上佳、口味香醇的月饼
十分考验师傅的技艺
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月饼出炉时
浓郁的饼香瞬间弥漫整个车间
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龙凤饼家近年来不断创新
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聚焦年轻化消费趋势开发新产品
成功研发出首款新颖月饼——烧鸡月饼
今年再度上新肥牛叉烧月饼
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
公庄·陈师傅饼家
月光饼是客家人传统中秋糕点
因其形状而象征着圆满平安
如盘大小的月光饼味甜清香
是萦绕在公庄人心底的中秋味道
陈师傅制作月光饼的过程
充满了匠心与传承
他家三代都致力于制作这道美食
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
陈师傅在月光饼的制作原料中
增加了黑芝麻、芝麻仁、冬瓜丁等
将这些材料全部炒熟并翻拌均匀
经过简单的压制结实、倒模成形
美味可口的月光饼就诞生了
相较于其他重油重糖的月饼
月光饼少了几分油腻多了一丝清香
从挑选材料、分类炒熟
到手工揉搓、入模压制
每一步都蕴含着陈师傅浓浓的手作温情
陈师傅月光饼
不仅仅是一份美食
更是一份浓浓的情谊
一份对传统佳节的尊重与传承
特色月饼——
经典与创新完美融合
在博罗,一些地方特色月饼正悄然兴起
它们既保留了传统月饼的精髓
又融入了当地元素
不仅丰富了月饼的种类和口味
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惊喜
它们既满足了人们对传统美食的怀念
又带来了全新的味觉体验
共同构成了博罗丰富多彩的月饼文化
柏塘·山茶月饼
柏塘镇作为“广东十大茶乡”之一
柏塘山茶有其独特的香气
柏塘山茶月饼结合了
月饼的口感和山茶的清香
把柏塘山茶研磨成抹茶粉
与莲蓉等各类馅料相融合
让月饼吃起来有传统的口味之外
还透出浓郁的茶香味
柏塘山茶月饼不仅结合当地茶文化
还融合了健康饮食理念
用木糖醇代替白砂糖
告别了“高糖分”月饼的甜蜜负担
不断调配比例让月饼的口感更加清爽
别具一格的风味具有独特的柏塘味道
福田·菜心月饼
福田菜心是福田镇的特色农产品
月饼与福田菜心的独特口感碰撞
让月饼吃起来既有传统的口味
还透出一股菜心的清香味
也由此成了福田的地方美食特色
福田菜心粉由新鲜福田菜心
低温干燥磨粉制成
富含膳食纤维等微量元素
将一部分面粉及糖分构成
替换为福田菜心粉
使月饼蕴含更丰富的营养成分
更有利于人们的饮食健康
这是舌尖上的传承
更是家乡的味道
中秋的脚步临近思念的味道也逐渐浓郁
快来品尝一块博罗月饼
在传统风味里乐享团圆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