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蓝皮书:抖音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平台,微信B站小红书次之

南方+

9月12日在北京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显示,手机仍是未成年人首要的上网工具,且农村地区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尤其高。抖音成为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网络平台,微信、哔哩哔哩、小红书次之。

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长季为民在发布会上介绍,蓝皮书调查显示,城市地区未成年人拥有的上网设备排名前三的为:手机(55.2%)、iPad/平板电脑(38.5%)、智能手表(23%)。相较之下,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拥有的上网设备排名前三的为:手机(74.2%)、iPad/平板电脑(13.2%)、电脑(11.9%)。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上述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排名前四的分别是抖音、微信、哔哩哔哩、小红书,使用率分别是54.9%、36.8%、29%、21.6%。可以看到,抖音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的使用率大幅领先,使用率超过第二名微信近20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短视频网络平台在未成年人中的使用率高达96.6%,这与CNNIC公布的全国平均水平(96.5%)基本持平。

另一个趋势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除手机和电脑外,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机器人(如天猫精灵、Alpha蛋等)、AI学习机等上网设备纷纷问世,丰富了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的方式。2024年度调查数据也显示,城市地区未成年人使用AI设备的占比达到20.5%,远高于农村的8.1%。具体来看,15.4%的城市未成年人拥有AI学习机,农村未成年人这一比例为5.8%,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拥有智能手表的比例为11.1%,仅为城市地区未成年人的一半左右。

蓝皮书课题组观察到,未成年人的AI素养有待提升,AI鸿沟逐步出现。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智能推荐算法的普及,未成年人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刻板偏见,这影响其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逐步应用,可能会加大未成年人对事实信息的辨别难度。

季为民说,未成年人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它可能带来潜在威胁,并学会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些风险。

但调查显示,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的未成年人仅占19%。“大部分未成年网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主要依靠上网和课外实践,未成年人AI素养亟待提升。”季为民说,此外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开展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小学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AI设备未能普及和AI教育的城乡差距,可能导致AI鸿沟进一步扩大,加剧城乡之间的教育和信息获取不平等。

上述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自2006年起至2024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已完成12次全国大调查,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系列的第10部。

南方+记者 王诗堃

编辑 钟金秀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