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归大旺丨从归侨到人大代表,他见证了大旺的腾飞

肇庆高新发布
+订阅

编者按丨草塘新城一须臾,侨归大旺新时代。广东省大旺华侨农场地处珠江西岸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最早系1958年设立的省属国营农场,先后接待安置6批次共6376名归侨,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庇护所和新家园。他们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在这方热土上白手起家、安居乐业,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躬身为民的领导干部、创新进取的企业家、回馈乡里的侨务志愿者、呕心沥血的教育工作者、吃苦肯干的工人农民以及卓尔不群的巾帼英雄……他们也见证了大旺华侨农场从荒僻贫穷的“六泊草塘”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性飞跃。近期,大旺华侨农场组织专家和研究团队,以口述故事的形式,采访了一批历史见证者,编成了《侨归大旺》这本书。现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肇庆高新区。王振宇 摄

【口述故事人物简历】张守福,男,1954年5月出生于越南,回国后被安置到大旺华侨农场,在凤岗作业区担任过生产队统计、工会主席和居委会副主任等岗位。曾任四会市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现已退休。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对大旺道路规划设计建言献策,项目建成后,切实改善了大旺的交通问题。

△张守福

新的家园,光荣的转变

1979年,张守福夫妻俩与亲人一同来到了大旺。“我们回来时什么家当也没有带,家里一穷二白。”张守福回忆道,“我记得那时候来大旺的归侨加起来一共有6000多人,本地人对我们的态度挺好的,刚开始帮助了我们很多,让我们在大旺先落脚,满足了温饱后再考虑未来发展的事情。”

刚回国时,张守福靠务农维生,主要就是种甘蔗、水稻。他坦言,收甘蔗真的十分辛苦,但是起码有活干,能满足温饱。1995年,张守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归侨里党员很少,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归侨也加入党组织。

“每次群众有需要的时候,社区里的党员顾不上吃喝,都会挨家挨户地帮忙,非常负责。”这让张守福印象非常深刻。

△张守福年轻时出外旅游

见证大旺的腾飞

由于回国前,张守福在越南有会计工作经验,所以从1987年开始,他就到凤岗作业区做了三年统计工作,后任作业区工会主席、作业区副主任等职位,慢慢地积累了不少基层工作经验。“我们也算见证了大旺从农业到现代化产业的发展过程。”

张守福说,从90年代开始,大旺从道路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展,尤其是到了2000年左右,大旺开始腾飞,“2000年以前,这里大部分人还在种甘蔗、承包鱼塘,后来逐渐都进厂打工了,收入越来越多。”

张守福曾任四会市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由于当时大旺的路况很差,张守福与其他人大代表就想办法推动大旺的发展,做了相关的提案。“路通财通,当时我们就讨论整个大旺的路网规划,大家集中民意,群策群力,一起讨论。等提出议案之后不到一年就开始实施,速度还是挺快的。对于发展和搞经济,大旺从上到下都很重视。”张守福说。

“现在有了高铁和城际轻轨,去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都很方便。”张守福很开心看到大旺的路网发展如此迅速,他觉得交通改善为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帮助。

△张守福

在大旺找到归属感

“现在的生活真是好太多了,自己有事情做,孙子孙女也已经大学毕业,各有安定的工作,一家人很幸福,其乐融融。”退休后,张守福平时就带孙子上下学,下象棋,棋艺精湛的他还在社区举办的象棋比赛拿了奖。

谈到当下的生活,张守福表示对各方面都很满足,“大旺真的旺起来了,走在大街上可以见到很多年轻人,非常有活力。现在大旺有很多产业,年轻人选择留在大旺,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有就是很多外地人也选择来大旺工作,大旺的人口也增加了。”

他说,除了年轻人,还有很多高级人才也愿意来大旺发展,“高级的人才就像火车头拉着大旺跑,车头跑得越快,我们越能感受到发展的迅速。”


记者 刘莹镔 通讯员 高卓娣

肇庆高新采编中心编辑部

编辑 詹咏杰

二审 郭晓琳

三审 向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