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放眼望去,郁南大地满是沉甸甸的收获、金灿灿的“丰”景。
看产业,独一无二的无核黄皮产业不断壮大,三产融合势头显现,“世界黄皮看中国,中国黄皮看郁南”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看镇村,全县所有圩镇均已达到“宜居圩镇”标准,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全面开花,乡村“颜值”持续刷新;
看民生,集团化办学纵深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镇级全覆盖,实事办在急需时、办在心坎上……
三十载岁月如梭,三十载巨变如擘。当前,郁南县正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365”竞标争先体系,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扭住“三大抓手”,巩固“三大会战”,全面推动“百千万工程”,以优异成绩迎接云浮建市30周年。
郁南县城新貌。郁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向新而行 做强产业特色
近日,在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A1标地心泵站施工现场,挖掘机、推土机等数十辆施工机械紧张有序运转、运输车往来穿梭,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广东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目前,郁南段正全力以赴抓进度,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任务,力争尽早完工造福1800万粤西人民。
在郁南县,重大项目建设的热度和速度不减。随着众多关乎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大项目持续推进,郁南县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动能愈发强劲。
近年来,郁南持续做优做强矿产资源经济,总投资174.6亿元的桂圩镇冲旺岭矿区项目已动工建设,最快计划2025年投产。总投资97.98亿元的桂圩镇元珠矿区项目建设加快规划,矿山规划建设投入已超15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郁南县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6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61.65%,排名全市第一。
这不仅得益于资源经济的发展,更因园区经济再创佳绩。当前,云浮郁南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序推进,累计入园已注册项目总数达63个,计划总投资117.5亿元,现有规上企业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中秋将至,在郁南县无核黄皮产业园内,广东康美先食品有限公司月饼生产车间的工人们正手脚麻利地进行月饼制料、搓团、塞馅、塑型等工序,整个生产流程井然有序,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的景象。
“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生产车间就以加工生产黄皮月饼为主,还会推出传统口味的月饼满足大众需求。黄皮月饼有流心和果仁两种口味,主要销往本地和珠三角。”广东康美先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作为“中国无核黄皮之乡”,郁南独一无二的无核黄皮产业不断壮大,三产融合势头显现,全县无核黄皮种植面积19.5万亩、产量10.8万吨,预计全年无核黄皮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62.38亿元,“世界黄皮看中国,中国黄皮看郁南”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郁南县持续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努力以“锻长板”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狠抓“一园三区一带”建设,纵深推进土地收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大会战”,培育打造一批链条长、辐射带动力强的制造业企业。锚定“六个百亿产业”主攻方向,抓好产业项目的谋划、招引、落地,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全力争创省级高新区,统筹各类政策资源要素加强投入,着力提升园区管理运营水平和服务配套水平。
向美而行 刷新镇村“颜值”
步入郁南县宋桂镇茆岭村,河边、水边、路旁、屋前绿树交织成荫,乡间小路繁花似锦,清澈的河水于绿树丛中蜿蜒流淌,“路在林下、林在水边、水路毗邻”的乡村风光尽显诗与远方。
像茆岭村这般如诗如画的乡村,在郁南还有很多。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村庄正发生着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了的积极变化。
步入茆岭村,美丽的乡村风光尽显诗与远方。郁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郁南以典型镇村为主抓手、其他镇村共同提升的思路,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一体答好环境综合整治优先题、风貌管控必答题、美丽圩镇建设加分题、绿化美化基础题“四道题”,力争打造一批独具郁南特色、走在全省前列的示范乡镇、和美乡村。
“目前,2023年典型镇建城镇的规划编制已完成,其余14个镇已形成初步规划成果,至少完成了两个节点建设,其中南江口镇已形成一库三图一书成果,宋桂镇、宝珠镇、桂圩镇已召开专家评审会。”郁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全县所有圩镇均已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宝珠、通门、建城、都城、桂圩、平台6镇在全市美丽镇村专项竞赛获优秀奖,郁南县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检查验收中获评“优秀”,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全面开花。
在这场“大会战”中,党员干群拧成“一股绳”、同出“一股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下足“绣花功夫”点缀美丽乡村。
今年2月,郁南县创新出台《郁南县“千干助千村”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行动方案》,推动干部资源进一步向村倾斜、干部服务进一步向村下沉、干部人才进一步向村汇聚,全面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郁南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郁南各镇党员干部纷纷返乡,利用自身熟悉政策、熟悉本土群众、熟悉本土情况的优势,动员同乡家属朋友“一起干”,持续深入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美化、农房风貌管控等工作。
不仅如此,郁南各镇把动员社会力量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凝聚乡贤人士、当地企业、中小学教师等社会力量,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的良好局面。
向民而行 擦亮幸福成色
“王大爷,我们来看你了。”近日,郁南县都城镇社工小钟轻轻敲响了城东社区特困人员王大爷的家门,亲切地与王大爷交谈,了解他的生活状况。
近期,都城镇社工站党支部与村(社区)党组织开展“联建联促”,组织村(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网格员与“双百社工”一起入户与对象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每户家庭的实际状况及生活困难等,确保救助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
如何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温暖更幸福?去年5月,郁南成功承办全市全面推进“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现场会,都城、平台、建城、桂圩4个镇级“党建+社会救助”先进试点经验得到总结推广。
持续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幸福底线。近年来,郁南抓好重点人群兜底保障,强化“一老一小一病一残”社会救助,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镇级全覆盖。
时值正午,在“云浮银龄 长者饭堂”都城镇新乐群店助餐服务点,饭堂内环境光线明亮,桌椅摆放整齐。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开心地拉家常,吃着可口的饭菜,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饭堂的菜式挺好的,丰富开胃,有菜有肉,有瓜果,有汤喝!”张姨说。
今年1月,“云浮银龄 长者饭堂”第一个县级试点饭堂在郁南正式揭牌运营。该饭堂聚焦老年人就餐实际,以普惠性、多样化为发展路径,坚持政府统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近年来,从社会保障到居民养老,再到医疗与教育,郁南各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县域住院率提升到87.9%,在全省57个山区县中排第12位,郁南县中医院易地新建等项目加快建设,市级以上卫生镇覆盖率达100%。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聚焦名校品牌塑造、集团化办学和城乡资源配置“三项工程”,引进民办优质教育集团运营管理县蔡朝焜纪念中学,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持续做好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众保障政策落实,累计建成并运营27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镇登记失业率2.52%,控制在3.5%以内。
■数读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4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9个指标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和美乡村建设加快。累计投入11581.05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检查验收中获评“优秀”。
●无核黄皮火爆出圈。今年,郁南县无核黄皮种植面积19.5万亩,产量10.8万吨,无核黄皮节期间,共接待游客约5.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4069.44万元。预计全年无核黄皮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62.38亿元。
●产业园区扩容提质。截至7月底,云浮郁南产业园区入园企业共63家,已建成投(试)产项目36个,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43亿元,实现税收3174.69万元。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1—7月,全县共引进招商合同项目12个,合同总投资40.32亿元,其中,超十亿项目2个,仅用59天成功引进高性能船舶制造项目。
■一线实践
创建典型村 群众当“主角”
屋檐掩映的小径静谧幽深,古街道、古码头、古牌坊安静矗立……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仿佛都在重现古村落过往的繁华。
自创建典型村以来,郁南县大湾镇榃葛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凝共识、集众智、聚合力,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工作。
“乡贤+基层治理”
榃葛村积极探索“乡贤+基层治理”模式,发挥乡贤、族老“熟地、熟人、熟事”优势,联同镇、村干部以“访亲戚模式”定期开展“干部夜访”“田间小谈”等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落实保洁费用收取方案,推动村内公共事务自我管理。
截至今年8月初,榃葛村已举行“百千万工程”动员会、大家谈、乡贤恳谈会等9次,开展“干部夜访”“田间小谈”等47次,发动乡贤群众2100多人次,完成“三清理”1527处、“三整治”553处,打造29户“美丽庭院”,种植苗木5000多株。
打造“干群共议”平台
榃葛村打造“干群共议”平台,事先了解群众关于项目谋划、建内容登等的意愿,征询群众意见,每个建设项目都向群众说明白,动员和鼓励群众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该村还邀请乡贤、群众参与镇级“百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切实感受镇村变化,将乡村建设从“靠政府”变为“靠大家”,全村行动起来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今年以来,榃葛村结合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村的实际,精准谋划了一期项目建设,包括文化公园、休闲绿道、文化长廊等9个民生实事建设项目。目前,已铺设地砖约400平方米、种植草坪600平方米、平整土地1950平方米、硬底化超600平方米、铺设雨污分流管道近450米等。廉清河双向清淤超2500米,建成一批花池、树池等,建设提升“四小园”38个,建设乡根驿站、议事亭等5个,典型村培育基石进一步筑牢。
积分激励全民参与
榃葛村充分发挥互助队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美化、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等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镇范围内率先推行“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积分激励机制,开设全镇首个积分兑换超市,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积极性,凝聚一批“我要建”的群众,“以一带十、以十带百”,营造“共同谋、一起建”的浓厚创建氛围。
村民蔡启明、蔡杏安等主动让地近700平方米建设休闲绿道;乡贤蔡汪浩主动让出约1750平方米海凤苑地下厅室和花园建设村史馆和蔡大海父子爱国爱家情怀展示馆;乡贤蔡钢安主动捐赠榃葛村相关书画作品13幅,协助村史馆建设,彰显榃葛古村文化底蕴;乡贤蔡浩枢心系家乡建设,每年多次往返广州、郁南等地,主持召开乡贤恳谈会,带领外出乡贤返乡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带头认捐2万多元用于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绿化和村庄保洁等,为榃葛村典型村建设筹资超10万元,让“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加快转变为“实景画”。
■典型人物
“拄拐村医”走遍大山三十载
“我是1994年开始当村医的,已经30年了,基层医疗服务条件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云浮郁南县东坝镇大迳村卫生室内,穿着白大褂的郑仁才,笑盈盈地感叹郁南基层医疗事业越来越好。
在人口自然流动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更多,也更需要健康照护。30年来,作为大迳村卫生站里唯一的医生,郑仁才走遍了大迳村的每个角落,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与村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坐着看诊时,他与普通村医并无差别。倘若仔细观察,看诊台旁,一双木拐靠墙而放;卫生室外,一辆三轮车停靠在树下——那便是他的“双腿”。谁家有个急病,一通电话,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会拄起拐杖,骑着三轮车,背着医疗箱赶来。
多年扎根,他成了村里大家依赖、信任的对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不少乡亲对郑仁才的评价。谈及这些年来,郁南基层医疗服务条件的变化,“拄拐村医”郑仁才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他回忆说,以前的村卫生站医疗设备简陋,服务能力有限,有些连基本的身体检查都不能开展。现在政府投入资金新建村卫生站,按照省的统一标准建设,还有经费补助用于购置医疗设备,村民的基本公共卫生体检等服务均可以在村里解决,常见疾病不出村都可以诊治了。
“农村留守老人多,慢性病群体大。”郑仁才满怀期待地说,如果在家门口的村(社区)卫生站就能接受专家的远程诊疗,那就很便捷了,免去了群众的奔波之苦,也能促使慢病患者回归村(社区)卫生站,让乡村医生回归慢病防治主战场,让“少看病”成为现实。
除了加强村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外,他还希望能够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郑仁才认为,要多层次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培养,鼓励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院校接受医学教育。基层也需要更多青年医务工作者充实进来,比如积极参与健康帮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民生项目,既能增强村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还能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他看来,近几年,党委、政府持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群体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他感到很温暖。
“我相信今后村民会越来越好,我也会继续坚持下去,一辈子为群众服务!”郑仁才坚定地说。
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郁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