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C位担当!梅县区丙雁松乡村振兴示范带这样炼成

南方日报 南方+

沿梅县区东部快线一路向东,一幅山青水绿、村美业兴的现实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宽阔平整的道路、连绵壮阔的山脉、白墙灰瓦的民居、宽阔大气的厂房,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形成丙雁松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梅县区“百千万工程”展示橱窗的“C位”担当。

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丙雁松乡村振兴示范带,凝聚着梅县区久久为功改革创新的心血。近年来,梅县区紧扣省委、市委深化改革决策部署,把改革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找准工作着力点、结合点和发力点,统筹谋划、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为高质量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提供强劲支撑。

盘活“闲”资源+讲堂“忙”起来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从梅州市区出发,在梅县区东部快线上开车行驶约20分钟,路过丙村镇三堡大桥时,一座矗立在梅江岸边的“M”型屋顶大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墙上赫然有“乡村大讲堂”五个白色大字。

利用闲置资源,梅县区丙村镇在梅江畔建立了乡村大讲堂。冯森达  摄

利用闲置资源,梅县区丙村镇在梅江畔建立了乡村大讲堂。冯森达  摄

“原来这是一座闲置的场所,打造成‘百千万工程’大讲堂之后,就成了研学、团建的好去处。”丙村镇党委委员林健介绍,丙村镇乡村大讲堂是梅州市首个“百千万工程”乡村大讲堂,位于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的丙村镇溪联村。大讲堂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是集党群服务中心、研学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电商直播中心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平台,并将以此为依托发展培训经济、电商直播经济、农旅融合经济等。

今年4月25日,丙村镇“百千万工程”乡村大讲堂揭幕。讲堂内多媒体会议室里,投影、电脑、多功能座椅等设备一应俱全,讲堂旁附带一座农产品展销中心和电商直播中心。目前大讲堂设置了三条研学线路,主题分别为“千万工程”“百千万工程”“红色革命”,包含《浅析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与梅县区实施“百千万工程”相关案例解读》《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村经典案例》《少年英豪叶剑英——三堡学堂的革命足迹》三门特色课程。

除了固定线路,来此参加研学培训的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定制课程。“根据不同单位的需求,我们会从师资库里聘请不同的老师,联动其他村落,来共同满足单位的需求。”林健说,为了更好地运营乡村大讲堂,进一步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丙村镇成立溪联村富民强村管理有限公司,探索“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同时对丙村农特产品进行品牌化销售,持续拉长丙村三大丸、幸珠娘酒、丝苗米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链,不断擦亮丙村“土特产”名片。

梅县区支教老师在丙村镇乡村大讲堂内接受培训。受访者供图

梅县区支教老师在丙村镇乡村大讲堂内接受培训。受访者供图

作为溪联村村办企业,富民强村管理有限公司由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溪联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00%控股。其经营范围包括会场租赁服务、业务培训、体验式拓展活动及策划、农产品销售加工及其他相关服务、旅游业务、旅游开发项目策划咨询、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建筑工程施工等。

投入运营4个多月,富民强村管理公司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0场,接待培训班11批次620人次。加上农产品销售,该公司总营业额达到20多万元。运营期间,饶平市浮滨镇、潮州市政府等单位先后组织人员到丙村镇乡村大讲堂溪联村耀祖阁参观学习,调研乡村振兴和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经验做法。

溪联村耀祖阁片区是丙村镇开展乡村“微改造”的代表。该片区利用闲置空地设计打造仿竹篱笆等微景观,在村道两旁、村庄闲散地、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打造出4000平方米耀祖阁网红“小菜园”。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红花绿植、蔬菜瓜果、幽美莲塘点缀其中,勾勒出一幅幽静惬意的现代乡村画卷。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完善农产品展销中心和电商直播中心,让乡村大讲堂成为溪联村、丙村镇的展示窗口,让更多人了解丙村、了解溪联。”溪联村党委书记房东岳说,溪联村的蔬菜产业发展顺利,目前拥有乡贤创建的百亩番茄种植基地“东溪农业”。去年年度销售额接近500万元,利润超120万元,联农带农效益明显,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成形。

农文旅融合发展,正是梅县区努力追寻的目标。今年8月14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印发《关于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确定,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市场潜力等,分类梯次推进试点建设,鼓励按照片区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梅县区丙村、雁洋、松口镇片区在列。

“一线工作法”+“母亲式”服务

推动项目落地企业壮大

建成运营3个多月,坐落在梅县区雁洋镇对坑村的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前期投产的温室已达成日均产出4吨“串收番茄”。按目前市场价格28元每公斤计算,仅此一项,基地平均每天的营业收入就超过了11万元。

坐落在梅县区雁洋镇对坑村的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沈威 摄

坐落在梅县区雁洋镇对坑村的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沈威 摄

“供不应求啊!我们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港澳地区,高峰期用工岗位有150多个,95%都是梅县当地人。”基地负责人王培君介绍,“串收番茄”作为该基地项目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总种植面积约123亩,占生产区面积的90%,预计每年总产量可达2460吨,按满产计算年产值约7387万元,相较传统种植模式产值提高约15—20倍。此外基地还兼顾种植草莓、小青瓜、彩椒等小品类蔬果,致力于研究主粮水稻、小麦等全周期、多茬、多年生大规模温室生产的技术应用。

基地所属的珠海华发集团,是珠海市国资委旗下的大型国企,从2016年起连续8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去年,该集团被引入梅县区,建设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超95%、全环境要素智能控制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采用半封闭式智能温室无土种植技术。

“建设速度非常快,敲定选址一周、签约进场两周、土地平整全面开工三周。”王培君说,项目建设以来,梅州市、梅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多次率队调研,雁洋镇和相关职能部门专门派出专班一对一精准服务,全力解决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问题,创造了“梅州新速度”。去年12月项目正式动工,今年5月底,玻璃温室就建成达到了运营条件。

项目建设能够快速推进,离不开梅县区大刀阔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去年以来,梅县区推进“极简审批”改革,树牢“用户思维”,大力推广“容缺受理+并联审批+以函代证”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梅县区审批代办中心。梅县全区1459项事项100%进驻中心、100%可网办,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事项,政务服务一“网”打尽,以一对一、点对点“母亲式”服务保障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为企业服务,其实就是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闭环、全周期的‘母亲式’服务,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把企业当作自家孩子,用心用情用功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梅县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在调研中强调。

“新速度”不仅体现在项目建设中,也体现在梅县区、雁洋镇党员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的服务里。

8月24日晨,由于供水管道突然爆裂,基地遭遇断水危机。“那天是周六,大概早上八九点开始断水,情况很紧急。”王培君说,温室采用空调水冷技术调节温度,若无供水,酷暑之下,中午温室内温度可达到摄氏六七十度,作物面临死亡威胁。

雁洋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高敏当天9时许接到了通知,了解到基地断水的情况,立即协调相关单位处理。1小时内,8辆水罐车运水到基地,供水初步恢复。

“供应还是不够,他们的用水量太大了。”高敏说,基地附近有一座水库,综合研判后,雁洋镇又协调运来水泵等设备,从水库抽水供给基地,才算彻底解决了燃眉之急。当天下午6时许,供水管道维修完成,危机解除。

类似的应急处理事件,在雁洋镇干部当中并不罕见。秉持“政策在一线宣传、意见在一线听取、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干部在一线锻炼”的“一线工作法”理念,雁洋镇采取常态化挂点服务联系企业机制,领导班子联系服务3—4家企业,通过每月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项目建设和发展动态,做好惠企政策解读,收集企业诉求及意见建议,落实落细服务保障。

在高敏看来,“一线工作法”是对过去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与企业和群众靠得越近,对他们了解得越清楚,出现问题了才能解决得越顺畅高效。”

“大兵团作战+小分队突围”

破解典型镇村建设难题

从雁洋镇出发,沿梅县区东部快线继续向东前行约15分钟,便到达了一座骑楼遍布的南洋风格古镇——松口镇。围绕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总目标,松口镇实施村庄建设、美丽圩镇建设、古镇核心区复原三大行动,全力攻坚松口古镇保护开发。

“三线”治理完成后,梅县区松口镇古街变得整洁。冯森达  摄

“三线”治理完成后,梅县区松口镇古街变得整洁。冯森达  摄

依梅江而建的松口镇古街,积极探索古镇保护开发利用模式,吸引社会资金盘活连片骑楼、火船码头、松江大酒店、移民广场、元魁塔、南寿峰等景点,打造新的精品游线。

古街的“三线”治理,是开发遇到的一大难题。

“‘三线’违章跨越、搭挂涉电安全隐患是供电企业遇到的最为常见和反复出现的问题,也是整改难度较大的工作之一。”南方电网广东梅州梅县供电局松口供电所所长杨文炎介绍,为彻底解决困扰古镇开发保护的“三线”难题,梅县区通过党委统揽、整线成片、多方联动、建管并重的“四突出”组合拳,点上突破、面上发力、串珠成链持续美化“天际线”。在维持松口古镇原有风貌基础上,将电网改造融入古镇元素,率先打造整线(成片)标准化治理的“松口方案”。通过因地制宜设计低压供电线行走向、针对性制定“一户一方案”进线方式、融合电力管道与建筑色调、消除跨街飞线等措施,古街的“三线”治理实现“隐藏式”布局目标。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先后多次牵头召集管线单位现场办公,松口古镇新城路、中山街等沿线144处“三线搭挂”问题进行集中整改,并加装通信线槽等,实现供电线路与通信线路有效隔离,使古街达成“总体美观、安全有序”的目标。松口古镇的供电质量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获得当地居民的赞誉。

电工在梅县区松口镇古街开展“三线”治理作业。受访者供图

电工在梅县区松口镇古街开展“三线”治理作业。受访者供图

改造镇圩风貌,是梅县区全面提升松口面貌的其中一环。按照从山到路、从村到镇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的思路,梅县区把松口镇村建设与产业振兴、乡村治理、文旅融合等结合,实施梅江松口段、横东到圩镇道路沿线添花增绿工程,建设省道S223线松口大黄村至雁洋雁上段绿美景观廊道,培育壮大金柚、文旅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兴产业,切实推动古镇老街更有特色、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乡村风貌更加美丽。

要实现这一宏大规划,“三清三拆三整治”尤为重要。这一难题的解法,采取“大兵团作战+小分队突围”集中攻坚工作模式。该模式下,梅县区打破镇、村地域界限,打破行业、部门职能壁垒,从雁洋、桃尧等8个镇抽调精干人员组成8个工作组,加上松口镇的两个工作组,组成“百千万工程”攻坚“大兵团”,形成战略统筹。各工作组分别进驻重点村,结合各村实际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由“小分队突围”形成战术突破。

由桃尧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林巧带领的“小分队”工作组,于今年2月进驻松口镇横东村。调研后他和组员们发现,村民们对“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共性顾虑是宅基地权属问题。

松口镇横东村里,一栋栋修葺一新的客家风格民居为村庄提升颜值。冯森达 摄

松口镇横东村里,一栋栋修葺一新的客家风格民居为村庄提升颜值。冯森达 摄

“之前我们在桃尧镇开展清拆工作的时候,探索推行‘地票制’,解决了村民的共性顾虑。”林巧介绍,“地票制”即对同意拆除危旧房的农户采用统一丈量,做好每一户的四址指界和登记确认工作,然后统一公示,发给屋主地票(凭证),以明晰权属。“地票”上注明了自然村村名、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码,拆除地方类型(房屋、茅房、猪牛栏等)和面积等信息。“地票”一式三份,户主、村民理事会、村委会各存一份,上面有户主签名确认、村民理事会盖章、村民小组组长签名、村委会意见公章等内容,同时附上拆除的四址指界图。

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应用到松口镇的“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成为梅县区“大兵团作战+小分队突围”模式的一大成效。据梅县区委组织部统计,截至目前,梅县区已抽调3批次100多名精干力量,以“大兵团”作战方式参与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和松口典型镇建设攻坚行动,实现推动中心工作与干部队伍建设双赢。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李廷睿

通讯员 冯森达 王雅

编辑 罗蔚然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