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与帮助,更在品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树立了榜样。他的教导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从青涩学子到成熟科研人的成长之路。我将永远铭记廖老师的教诲与恩情,努力成为像他一样优秀的师者、学者与医者。”回忆起初入校门时的情形,罗胜同学感觉自己在廖卫平教授的影响下,如今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不久前他的研究成果还发表在了国际顶尖期刊上。
他口中的“廖老师”——廖卫平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神经致病基因与离子通道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基因致病潜力的评估方法和指南,带领团队成功发现35个新的癫痫致病基因,以开创性工作为推动我国乃至国际抗癫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2024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地邀请了廖卫平教授的3位博士学生——梁骁誉、罗胜和何明峰,一起来聊聊他们眼中的“廖老师”。
01
“我也想像廖老师一样,
当一名为人民所需的好医生”
“我觉得可以成为廖老师的学生,真的很幸运,也更加坚定了我当初从医的决心。”提起能够成为廖卫平的博士研究生,学生梁骁誉的眼神中充满了笃定与激动,“癫痫作为难治性疾病,其诊治和研究是一项很耗费精力的工作,选择这条路需要勇气和决心。廖老师一直激励着我,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值得毕生追求的事业,我也想像他一样,在癫痫病研究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当一名为人民需要的好医生。”
癫痫,俗称“羊癫风”,是出了名的难医顽疾,患病率约5‰,我国约有1000万患者。癫痫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更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因延误治疗时机或治疗不规范,致使病情加重。
1983年,廖卫平大学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亲眼目睹了癫痫患者发病时的痛苦情形而感同身受,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攻克癫痫诊疗难题。而当时我国在癫痫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癫痫发作类型的诊断和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手段也十分局限,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廖卫平远赴日本进修学习,他在癫痫专业独特的创新见解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日本有关机构的青睐,尽管对方极力挽留,但心中始终惦记着祖国和千万癫痫患者,廖卫平学成后毅然选择了回国。
“国家最需要什么,人类最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回国后,他率先创立了华南地区首家癫痫中心,开启了癫痫病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为了提高癫痫的诊断水平,他在中国抗癫痫协会大力倡导脑电图专业水平的规范化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成功将ASEPA-ANZAN脑电图考试引入国内,对癫痫规范化诊疗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特色的诊疗之路。
40多年来,廖卫平始终以敢为人先、勇于攻坚、默默钻研的“大医精神”,一直在癫痫病研究和诊疗领域辛勤耕耘,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癫痫致病基因研究领域闯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能为人民的健康尽个人的微薄之力,是我一辈子的荣幸。”谈起医学和教育的使命,廖卫平眼中充满坚定和憧憬。
02
“一生做一件大事”,
坚持在癫痫研究领域深耕不辍
“对于疾病未知领域的研究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常会遭遇困难和挑战,‘失败、推倒、重来’是家常便饭。廖老师常对我们说‘一生做一件大事’,在他心目中这件大事就是对癫痫病的研究,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照亮了我无数个沮丧的黑夜,振作、坚持、专注,立志用一生去做一件‘大事’,最终一定能迎来曙光。”说起廖卫平带领团队在癫痫研究中的探索攀登,学生罗胜深有感触。
面对人类基因致病性的未知领域,廖卫平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带领团队深入研究,逐一解码,在实验室里与浩如烟海的科研数据相伴,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终于逐渐掌握了癫痫致病基因研究领域的“密码”,啃下了行业长期未有突破的“硬骨头”。他首次提出了“基因致病潜力”概念及其评估方法和指南,建立了基因致病潜力的数据库,牵头成立了中国癫痫基因1.0等多个癫痫项目,并联合国内外研究者相继成功发现了UNC13B、ATP6V0C等9个新的人类致病基因和PGM3、RYR2等26个新的癫痫致病基因,填补了国际上通用的ACMG方法在寻找致病基因方面的不足,对于推动个体化精准医疗和遗传咨询具有突破性意义,被评为“癫痫遗传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廖卫平及其团队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国际抗癫痫联盟主席Solomon L. Moshé教授及中国前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给予他高度评价,他先后获得国际癫痫署和国际抗癫痫联盟联合颁发的“癫痫大使奖”、卫生部吴杨奖、欧洲Gowers’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及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03
老师还是铁人三项运动员!
运动是他专注工作的秘诀
“廖老师参加过铁人三项比赛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名次,他几乎每天都锻炼。”学生梁骁誉揭开了这位抗癫痫名医的另外一面。每天清晨6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安静的家属区里闪过一个运动的身影,尽管每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张,但是跑步锻炼是廖卫平雷打不动的好习惯。
“初见廖老师,觉得他总是步履矫健、精力充沛,在工作中保持思维活跃,总能启发我们打开新思路、发现新路径。后来才知道老师是实至名归的‘运动健将’,他热爱滑雪、游泳、骑马、网球、跑步等多项运动。众所周知,癫痫病研究是一项很耗精力的工作,要从20000多个基因中筛选出癫痫致病基因绝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坚持、高度的集中和良好的精力。我想坚持运动,也许是廖老师保持健康体魄的秘诀,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科研一线的有力保障。”梁骁誉谈到,廖老师是名副其实的“铁人”,在工作中时刻保持着年轻的状态,也启发了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生活爱好和习惯,才能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持续充电。
04
“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
身体力行传承仁心仁术
廖卫平坚持身体力行地教学生关心患者冷暖和疾苦。“门诊是廖老师的重要教学阵地,他会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接诊病人、采集病史,即便在快节奏的门诊环境中,廖老师也能敏锐地发现我们的细节问题,并亲自示范如何准确地抓住病情要点。每当看到患者因得到有效治疗而感激涕零时,我们的职业荣誉感就油然而生,这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的宝贵体验。”跟随他出诊“锻炼”的何明峰博士感慨地说。
确实,廖卫平的专家号十分热门,他不仅对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患者一视同仁地诊治,而且总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加号需求,避免患者因挂不上号而耽误诊治。“我们医生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解决患者的疾苦,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每个病人的诊疗做到极致。”廖卫平时常这样告诫学生。
为了使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治疗,他甚至主动承担部分贫穷患者的医疗费,减轻其家庭负担。癫痫作为难治性疾病,有时也会面临患者和家属的不解和质疑,这时他会他不厌其烦地解释:“人类和癫痫病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医生的付出和投入,还需要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我们都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此外,他会对每个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审核,确定患者病因的突变,并且根据基因报告结果提出临床用药、治疗选择、预后评估的意见。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在患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先后获得了首届“广东医师奖”“广东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05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为国家输送更多癫痫研究人才
“科研实验阴性结果可以有,但弄虚作假绝对不可有,求真是科研最基本的底线。”这是廖卫平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担任博士生导师、教授的廖卫平,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以奖掖后生、提携才俊为己任,为祖国的癫痫事业培养人才,将中国癫痫病诊治和研究的重任传递下去。
“廖老师对基因数据的独到见解,以及从临床特点出发的分析方式,为我们开启了基因研究的新视野,培养了我们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在廖卫平团队的指导下,今年博士在读的罗胜的科研成果论文已经发表在医学遗传学国际知名期刊上,“感谢老师的指导,从发现部分性癫痫新的致病基因LAMA5和CELSR1, 到发现SZT2导致癫痫表型轻重的机制,廖老师都对我的研究论文精心指导、严格把关。”他的言语中透露着感激和自豪。
“学生是国家医学的未来,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帮助年轻人成长为国家栋梁,是我最高兴的事情。”廖卫平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医生传授临床经验,与学生认真核对研究中的每一组数据,用自身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他善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开展教学,主编卫生部视听教材《癫痫》,获首届优秀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及CAI课件一等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带领的博士后团队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总分第一。他每周坚持1-2次研究团队例会,紧跟国内外研究热点制定和调整研究方案,鼓励科研人员打破思维定式,将临床课题与个人兴趣有机结合。
四十年无悔奋斗,四十年春华秋实。廖卫平发自内心地深爱着这份事业,他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广纳贤才,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活跃在癫痫探索前沿的临床和科研人才,目前已培养研究生和进修生超过500人,成为华南地区癫痫诊疗和科研辐射力最强的团队。
在我国广阔的边区、老区,廖卫平还有更多来自基层的学生,由廖卫平发起并推动的国际抗癫痫联盟亚太学术委员会和中国抗癫痫协会联合主办的基层培训班至今已经坚持了21年。每年至少一场专门面向基层医生的培训,迄今已经有超过4000名医疗专业人员从中受益,边远地区的医生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癫痫治疗的尖端知识与实践经验,对推动我国基层地区癫痫诊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每年举办癫痫精准论坛,发起“癫痫学院—北斗计划”,成立“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培训基地”,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懂基因、会判读报告的专业人才,对癫痫规范化诊疗起到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廖卫平教授(左二)与参加2024年癫痫综合征进展培训班的专家们在遵义合影
殷殷报国行,砥砺四十载。廖卫平从立志从事癫痫诊治的那一刻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不变,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癫痫诊疗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向以廖卫平教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展望未来,在医、教、研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将有一批批医学人才在教师的护航下成长,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奋力奔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对图片视频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来源 | 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广医二院融媒体中心
昌岗院区(本部):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0号
番禺院区: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南路63号
西院区: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广纸路21号
医院网址:www.gyey.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