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澳门,在横琴工作,下班回家20分钟就够了。”AHA港澳青年孵化中心创办人郑益伟笑言,常常是住在珠海市区的同事还没到家,自己就先到澳门了。
随着琴澳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有人“工作在横琴,生活在澳门”,有人“工作在澳门,生活在横琴”,有人的生活工作圈子都已转移横琴,一个个缩影正在述说着一个个琴澳“双城”故事。
今年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3周年,也是合作区第一阶段建设成效的“大考”之年。
三年来,横琴与澳门勠力同心深化合作,逐渐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近邻”转变为产业紧密相连、发展深度融合的亲密“队友”。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粤澳深度合作”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两地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依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粤澳双方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紧密型合作。
三年来,点滴积累,聚沙成塔——琴澳“双城”生活越来越便利,合作区生活环境日益趋同澳门。这些可见可感的变化背后,是大量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合作区通过印发“工作指引”明晰12种规则衔接路径,组建跨部门“专责小组”每月集中研究重点疑难事项,逐步走出了一条“国家部委支持+省协调推动+合作区落实”的规则衔接新路子,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正逐步建立。
琴澳一体化强调两地融合发展,实现政策通、民生通、要素通、服务通,关键在于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在合作区行政事务局局长曹晋锋看来,“四共”体制不仅是合作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也是粤澳双方在决策执行、管理共享等环节全面系统性合作的制度创新。
“在合作区初期的实际运作中,管理及执行机构遭遇了角色定位不清晰、法律地位不明晰等问题,权责范围、权力来源及其边界等问题也亟待厘清。”曹晋锋坦言,在过去三年里,“四共”体制面临诸多挑战。
如今,经过三年的融合发展,“四共”体制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渐入佳境。
在管委会层面,合作区建立健全依法依规、科学民主、充分协商的决策机制,优化完善管委会议事规则,简化决策流程,并强化对执委会的充分授权;
在执委会方面,通过优化工作规则和机构设置,形成了层级清晰、权责分明、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并围绕跨境文件流转、保密管理、公务出差等业务新制订了10余部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内部工作流程。
事实上,合作区已从“四共”顶层架构中延伸出一套聚焦于工作流程、操作规程、议事程序等实操环节的内部工作框架。“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已成为机构内部粤澳两地工作人员的日常。
“尽管两地存在行政制度上的差异,但我们通过积极沟通和相互理解,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默契。”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文旅会展商贸处处长林衍杰是一名澳方公务员,自2022年初起便参与到合作区的发展工作中,在他看来,内地和澳门的同事在一个办公楼里共同研究工作、谋划发展、解决问题是以前从未想过的事,如今已成为稀松平常的场景。
合作区位于粤澳地理板块的交汇之处,也站在两种制度的交融之处。如何弥合两地在各个领域的规则差异?
2023年3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首次在综合性法规的层面予以指引,为琴澳发展落下制度保障的“压舱石”。其中,“法治保障”10个条目单独成章,让合作区的开发建设“更加有法可依,更能放手去做”。三年来,合作区持续完善执委会法治化、规范化运作制度体系,不断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共”体制凝聚着粤澳双方共识,是一个全新的设计与安排,没有先例可循,极具开创性,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四共”体制为合作区打开了路径保障,而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最前端,合作区针对澳门居民、澳资企业在合作区发展的需求,不断通过小切口的改革,实现更多新连接、新融合,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
坐落在莲花大桥桥头的横琴口岸新通关大楼,庄重大气。作为合作区内唯一的粤澳两地出入境通道,横琴口岸不断刷新琴澳两地人员往来通关纪录。
据横琴边检站统计,截至8月18日,横琴口岸今年以来已验放出入境人员超1300万人次,车辆约140万辆次,今年出入境客流总量有望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车流量突破200万辆次。
二十年,历经四代变迁,带来的不仅是设施的完善,更是通关速度的提升。在横琴口岸,无论是人员还是车辆,都可以实现双向“丝滑过关”。
据珠海边检总站横琴边检站副站长曾向介绍,旅检大厅设置有合作自助通道、传统人工通道、合作人工通道三种通关通道,以自助通道为例,旅客只需“刷一次证,过三道门”即可实现通关,每名旅客的平均通关查验时间仅需20秒左右,通关时间大幅缩短。
其实,早在2020年新横琴口岸投用伊始,旅检大厅便创新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今年3月18日,横琴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正式启用,这种查验模式又被应用其中,横琴口岸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通关车辆“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口岸。
通关效率提升背后,是横琴海关、横琴边检,以及澳门海关、澳门治安警察局、澳门卫生局等粤澳5家联检单位的紧密合作,更是琴澳两地开放型融合的加速推进。
今年3月1日零时起,合作区正式实施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分线管理政策,这标志着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迈出关键一步。按照《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横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之间设为“一线”,横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为“二线”。
可以说,“一线”放开,生动诠释了“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政策核心。3月前两周,澳门青年萧文杰几乎天天在横琴和澳门之间往返,“分线管理后第一件事就是搬家,我把澳门家里的很多东西搬到横琴来,包括家用电器还有宠物。”“叉烧、牛奶、水果,包括我最爱的榴莲,现在都能带过关了。”澳门居民余潮斌也说。
萧文杰、余潮斌所享受到的便利,就是“一线”放开后,为合作区与澳门居民“量身定制”的创新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澳门4类居民携带熟肉、乳制品、熟蛋、蔬果等7大类300多种动植物产品经“一线”进入合作区。
此外,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且符合有关管理规定,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予免税的外,物品经“一线”免税进入合作区。
事实上,“二线”管住,也并非“筑墙垒坎”。按规定,内地经“二线”进入合作区的有关货物按规定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退税;与此同时,对合作区内企业生产的、含进口料件且加工增值30%及以上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也可免征进口关税。
“这直接利好科技研发、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及先进制造企业在合作区发展。”不少企业经营者感叹,一系列政策协同发力,将带动琴澳两地在产业合作联动中加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孕育出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分线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开放。合作区实施分线管理半年,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刚刚过去的8月24日,横琴口岸单日客流超8.8万人次,继今年5月3日单日通行旅客超8.6万人次后,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背后,是横琴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机遇。合作区揭牌成立后,深度衔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文旅会展商贸产业成为合作区的四大主攻产业之一。
三年来,琴澳联合打造文旅大IP,发挥长隆等资源优势,开辟“一节双办”“一会展两地”“一程多站”新模式,琴澳正比肩同行,携手“出圈”。
今年5月6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进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实施,其中一条明确为参加“琴澳旅游团”的内地居民签发专门团队旅游签注,参团人员7日内可以“团进团出”方式,经横琴口岸多次往返横琴和澳门。
新措施的实施,无疑将促进两地旅游产业及相关联的会展产业联动发展,助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与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形成合力。
“我们将以打造世界级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为愿景,助力横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主题公园,横琴长隆海洋王国对于合作区文旅产业的未来信心满满。
琴澳之间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力度,折射的是民生的温度,汇聚的是大湾区的高度,记载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规则衔接,不单指不同法律法规的衔接,更是指琴澳两地服务的跨境延伸。
2023年6月2日,合作区琴澳国际法务集聚区正式挂牌运作。“琴澳国际法务集聚区具有鲜明的涉澳元素,入驻机构与澳门相关机构合作密切,越来越多澳门律师选择来到合作区跨境执业。”合作区法律事务局局长钟頴仪举例道,横琴国际仲裁中心有澳门地区仲裁员89名,人数位居内地仲裁机构之首。
此外,该中心成立了琴澳仲裁合作平台,澳门仲裁机构可以在横琴以自身名义受理案件,完成从立案到结案全流程仲裁工作,实现澳门仲裁机构在横琴运用澳门法律,办理仲裁案件、解决涉澳经贸纠纷。
从商事调解、商事仲裁、横琴公证处、横琴珠港澳(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一批跨境公共法律服务机构的成立,到各机构一站式办公模式的创新实行,合作区法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高质量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迈出坚实步伐。
此外,合作区通过珠海经济特区立法权,出台实施澳门医疗人员注册执业和药学技术人员跨境执业备案等“小切口”法规,修订港澳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规定、港澳旅游从业人员执业规定,进一步便利澳门专业人员跨境执业。合作区不断推进对澳职业资格认可,拆除了跨境执业的“硬门槛”,让更多优秀的澳门专业人才迈出在合作区便利执业第一步。
琴澳之间每一条规则衔接都有切实的应用场景,各项内容均是围绕琴澳之间要素流动,细致入微到澳门药品能否在合作区使用、琴澳公营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可否实现互通、救护车能不能跨境行驶等。这背后,都是与澳门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点滴细节。
去年9月,合作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156个服务窗口、“一站式”办理20个部门998项政务服务事项,“澳证易”、澳门财政局自助服务机首批进驻,将澳门政务服务延伸至合作区。
今年9月2日起,政务服务中心又新增澳门特区政府新款多功能自助服务机,可提供澳门特区政府11个部门近40项服务,涵盖身份证明、社会福利、税务查询、市政服务、选民登记、交通出行及出入境7个类别。随着在合作区居住的澳门居民越来越多,一些澳门便民服务机器会陆续在横琴落地,实现澳门居民在横琴生活的无感切换。
随着内地规则、澳门规则在合作区相遇,从双轨并行到融合形成全新的横琴标准,合作区正探索出更稳定、更科学、更合理的深度合作模式,实现两地要素的顺畅流动,“同城化”生活体验映入现实,发展释放出强大活力。
图片 | 袁天晓
编辑 | 罗旭莹
责任编辑 | 陈骧
来源 | 人民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