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达海贯城串趣!“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调研首站——福田

南方+

开栏语

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战略部署,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携手南方日报,联合各区城管局,共同启动“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系列调研。

即日起,南方+推出“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系列调研报道,敬请垂注。

8月28日下午,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携手南方日报开展的“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调研行第一站走访了深圳市福田区。

调研组围绕福田区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心,用绣花功夫实现生态修复,与福田区城管局、水务局展开深入交流。

01

一座“生态桥”重连“两座山”

时隔28年断点终连通

去年12月,梅林山与银湖山之间“长出”一座生态通道——鲲鹏径一号桥,两块山体重新“握手”相连。从此,市民得以在深圳市中心最大的山林绿地组团间穿梭漫步,原本“天各一方”的野生动物们得以“串门交友”。

1996年,受梅观路建设影响,梅林山、银湖山两块山体被分割,生态区域断开。二十八年后,这道因城市快速路给自然生态留下的遗憾,被一座桥缝合。

作为国内首座兼顾人行步道和生态廊道的廊桥,鲲鹏径一号桥西接梅林山、东连银湖山,飞跨梅观路,跨径60米,最大宽度48.4米,该桥不仅是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主干游憩步道,也是全国首座可同时供动物与人分别通行的生态廊桥。

两侧桥头上,立着一块特别的提示牌:“动物通道,行人请绕行。”桥面供行人走动的路径仅占约五分之一,其余地方都呈现山林模样。这也意味着,动物就是这座桥的VIP!

数据显示,目前福田城管局在桥上已种植了八十余种乡土植物,其中包括大量的蜜源植物和鸟类友好植物,已营造出常绿阔叶林、灌木、草丛等生态系统。

为最大限度与两边山体生境保持一致,桥面使用的土壤均从两山边坡修复过程收集而来。

桥面和周边路段的灯光也遵循“暗夜保护”的理念设计,减少对两山生物的干扰。

鲲鹏径一号桥连通穿越深圳中部的远足径,成功打通生态断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年初,生态廊桥连通仅二十余天,就被红外相机抓拍到有豹猫从桥上穿行。今年以来,鲲鹏径一号桥共记录野生动物穿行240余次,包括豹猫、野猪等,生态效益显现。

00:10

(2024年年初,豹猫从生态连廊桥上穿行,时长共10秒)

2024年年初,豹猫从生态连廊桥上穿行

“作为深圳“五园连通”的一部分,鲲鹏径一号桥为市民徒步休闲锻炼提供了更大便利,深受市民欢迎。”福田区城管局副局长田海清介绍说。

通过生态廊桥连接生态断点,可以成为高密度超大城市解决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

02

深圳河旁将建骑行道

市民再添深港观光好去处

当天,调研组一行还实地走访了正在建设的深圳河碧道。

深圳河是深圳与香港的界河,南岸是山、北岸是城,沿河两岸原来是边防禁区。当前,福田区以碧道建设为契机,提升深圳河福田段的防洪能力,打造既通透又韧性的深圳河岸线,并进行河岸生态系统改造,营造多样动植物栖息地。

“我们以‘深港绿廊、活力碧道’为主题,打造碧道驿站、亲水平台等休闲服务体系,并建设特色节点讲述文化大营救等深圳河历史,形成特色水文化空间。”福田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河骑行道也是山海连城计划中200公里滨海骑行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福田水务局正筹备在保税区红棉道至新洲河口之间,建设约2公里长的跑步、骑行、漫步复合道。

据悉,深圳河碧道有望通过智慧预约等方式逐步向公众开放,让市民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态福利。未来,市民有望骑着单车、跑着步,一览深港山水交相辉映的旖旎风光。

深圳河旁将建骑行道,市民再添深港观光好去处

深圳河旁将建骑行道,市民再添深港观光好去处

对于国际大都市而言,生态建设需要平衡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调研中我们发现,作为深圳高密度中心区,福田区也正全力整合生态、人文、景观等优质资源,探索生态治理与民生获得感的最大公约数,见缝插针绣出绿美城景。

福田持续推进山海连城绿美福田建设工作,至2027年,计划建成绿道200公里,实现100%公园15分钟步行可达,增种树木2万株以上,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知名度的绿美福田特色城市作品。

如何充分利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更多的骑行道,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需要深圳城管部门持续地努力。

策划:金红 黄隆建 甘雪明

统筹:曲广宁 王亚楠 刘荣杰 杜艳

撰文:李嘉耀

摄影:鲁力

剪辑:孙梦圆

编辑 孙梦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