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职校26年,她的教育“保鲜秘诀”是什么?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从初上讲台讲解机电课程,到总结出版多本教材;从带头创办新专业,到辅导学生斩获国赛大奖;从联动校企打造公共实训中心,到不断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教26年来,职校教师左湘亲历着广东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如今,她是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负责人,仍觉得教师这份职业充满了新鲜感。新学期初始,她又迎来了200多名专业新生入校,热情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教育工作面对的是鲜活的学生,没有标准答案,每天都有新挑战、新成就。”左湘说,对待这份职业,她有“保鲜秘诀”,越做越舍不得放手。

不服输,让教育的意义指数级扩大

“一开始是误打误撞。”回想起最初进入教师行业时的情景,左湘笑着说。

1998年,她从一所工科院校毕业,在家人的建议下成为了老师。习惯了画图纸的手,面对黑板却犯了难——一堂课结束,她的板书歪歪扭扭。

一向不服输的左湘来了劲儿。她在空教室里练习,一写就是一黑板,终于练出了一手好板书。

2000年后,电脑课件逐渐运用在课堂里。左湘知道,这是一个向学生展示工程案例的好机会。但那时,整间办公室只有一台公共电脑,她便等到同事下班,自己一个人慢慢摸索到深夜。

职业院校里的一些学生知识基础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左湘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更不该有应付的老师。

“他们以前没有认真学,那就由我来帮他们补齐。”在电工基础课上,她从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讲起,第一种方法学生听不懂,那就再换第二种。

左湘一直坚持:在她的课堂上,不能有责怪、冷落和嘲笑。只要学生渴望知识和技能,这份事业就有价值。“每次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的脸,我就觉得自己的每句话、每个示范,都要对他们负责。”她说。

扎根教学一线26年,如今左湘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

每年,学校里来了新老师,她总是愿意一起搭班上课。

她认为,作为老教师,自己有责任将这些经验传递下去。而年轻教师也会为她带来不少启发,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加与时俱进。

课堂教学、教材研发、项目推进……左湘“手把手”陪伴年轻老师们成长。她说,自己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而新老师们也会继续带动更多的学生成才,“教育的意义就这样以指数级扩大”。

闲不住,帮学生“近距离”就业

左湘最害怕学生和她说,学校教的东西学会了,但到了企业却用不上。

“职教老师不能只会讲课。”如何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奔赴”,成了左湘的新命题。

为了搞明白企业新需求,她和团队一起花了2年时间调研。得知不少加工制造类企业正在积极推动“机器换人”——用工业机器人替代部分生产线上的劳动力,她开始着手设立相关新专业,希望培养出掌握机械、电气、控制、编程等知识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能够在生产线上操控、维修机器人,更适合当下产业需求。

2016年,在左湘的牵头下,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正式成立。

专业是有了,但老师们都没学过这方面的知识,该怎么上课?

左湘开始了她的“奔走”——

她先是说服校领导,派了5名教师脱产进入企业跟学,同时从生产一线请来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后来,考虑到企业教师的本职工作时间难协调,左湘干脆把教室搬进了工厂,让学生技能学习、岗位实操两不误

第一届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终于办了起来。左湘也摸索搭建起了一套“2+0.5+0.5”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学生入学后,两年在校内夯实基础,一学期前往合作龙头企业内的公共实训中心接受岗位培养,一学期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独立承担岗位工作,进行设备的操作、维护与保养。

如今,左湘的学生成了企业招聘的“香饽饽”;团队的老师成了技术能手,还把企业里学到的东西开发成了教材,推出线上精品课。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也从第一批招生16人不成班,发展到了如今每届200余人,相关专业群组在校生规模超2000人。

时代快速发展,相关产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左湘敏锐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下游产业,还要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中高本一体化培养”是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关键。

要想实现这个愿景,当务之急是要优化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衔接机制。为此,她呼吁探索职教高考模式,让职教学生也能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实现“大学梦”,系统化提升理论知识,向知识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

“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她说。

爱分享,打造守护学生成长的“共同体”

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很多师生都知道,左湘喜欢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班级群聊里,她时不时发来自己的生活趣事和感悟。

左湘说,以前师生间的距离感很强,学生虽然尊敬老师,但遇到困难却不敢找老师倾诉。因此,每年开学,她总是会主动“入群”,甚至刻意分享个人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但要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器,单靠她一人还不够。

于是,左湘又和学生的家长、任课教师、企业导师以及其他社会平台等,一同建立起联动沟通机制,打造守护学生成长的“共同体”。学生遇到困难时,各方总是会第一时间响应,给出解决方案。

有一次,左湘陪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三个月里同吃同住。实训期间,一名学生借口上厕所,离岗了一个多小时。

收到企业班组长发来的消息后,左湘立即赶去寻找学生,并安排其他同学顶上岗位,同时和企业人员沟通,就接下来的处理办法形成共识。

“我们的学生去企业不只是要工作实践,还要接受教育,不能一罚了之。”找到离岗学生后,左湘召开了一场多方参与的班会。她和企业班组长、家长、学生本人分别发言。

她认为,自己该更及时地和学生谈心谈话;班组长觉得,自己没能激发孩子对岗位的兴趣和信心;家长表示,会更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听了这些话,学生很受感动,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当。

在左湘看来,正是共同体里大家的紧密合作与坦诚反思,才打造起守护学生成长的场域,形成教育的合力,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以身示范,把‘敬人敬业’落实到每个细节里去。”相较空洞的口号和说教,左湘更愿意用实际行动托举起孩子们的职业幸福。“这也是在成就我作为职业教师的幸福。”她说。

开栏语:

他们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他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在南粤大地,广大教师努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系列报道,讲述优秀人民教师的教书育人故事,敬请关注!

南方+记者 陈子阳

点击阅读专栏报道

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

编辑 傅倩影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