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功夫,如今西方人脑海里浮现的不再仅仅有李小龙、叶问、香港动作片等,还有深圳原创出品舞剧《咏春》。9月6日,《咏春》在伦敦迎来200场演出纪念。
演出剧照
距深圳1万多公里的英格兰,正在燃起“咏春热”。当地时间8月30日至9月7日,舞剧《咏春》在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连演12场。期间收获好评无数:英国《泰晤士报》刊发文章,向英国读者详细介绍舞剧《咏春》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美通社在报道中称,《咏春》展现了力量和优雅;英国文化生活在线杂志CultureWhisper.com给《咏春》打四星,高于同期在伦敦大剧院上演的格鲁吉亚国家芭蕾舞团的《天鹅湖》;专注于戏剧和表演艺术的评论网站Curtain Call Reviews给出五星好评……
伦敦热情的观众
沙德勒之井剧院历史悠久,以舞蹈闻名于世,是“现代舞的殿堂级存在”,距离“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的伦敦西区核心区域非常近。深圳原创舞剧登上这样的舞台,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历史悠久的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以舞蹈演出闻名
英国9天连演12场,团组人数近80人,平均上座率超80%,《咏春》的海外落地市场化运作实现突破。从“叫好”到“叫座”,《咏春》向世界展现出中国舞剧的高质量发展,而深圳,正逐渐成为中国现当代舞蹈高地。
这是《咏春》2023年海外首秀新加坡首演之后的“二次出海”演出。《咏春》还将于10月4日登陆法国巴黎,随后将在俄罗斯进行演出,继续向海外展现”中国功夫“的魅力。
咏春拳“问手”“摊手”“伏手”的繁复招式、击打木人桩清脆的练习声、五大门派掌门人的高燃对决……舞剧《咏春》岭南文化意蕴深厚,“英国观众能理解这个中国故事吗?”
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的泪水和掌声是最好的回答。尤其是“叶师傅”与“大春”的隔空互动、一段精彩的双人舞开始后,含蓄的英国人也不禁为之尖叫。“太棒了,真的太棒了!”首演现场激动落泪的观众利利阿纳,惊叹舞剧《咏春》给她留下非常美丽且极有表现力的印象。来自波兰的观众Rafal Skorzewski在演出结束后表示:“这场演出将在我的脑海中停留很久。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看一次。”
剧照
美感与情感,是《咏春》与世界对话的真诚“必杀技”。好的作品,能跨越语言的鸿沟。正如《歌剧魅影》《猫》《妈妈咪呀》等出自伦敦的作品能俘获我们一样,舞剧《咏春》不需一句台词,通过创意、故事、灯光、舞美、音乐、表演、服装等元素,中国文化已然入眼、入心:
“非遗”香云纱特有的黑胶质感,在舞台变化的光影下映现出五彩斑斓的黑,呈现出“舞+武”的飒爽和张力;轻盈飒爽的质感、温柔而不跳脱的红色,与演员的舞姿共同塑造出如大地一般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叶问心怀天下、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叶问和永成之间相濡以沫、相伴相依的美好爱情,大春和电影导演追求影视理想的热忱,都能够引发每一个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配角猪肉荣不畏强权、挺身而出,让人们感受到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也能够在生活中“行侠仗义”。
“《咏春》表达了我们身而为人拥有的一些基本、强烈的情绪,包括爱与失去、忠诚、伤痛,包括人类的贪婪等等,我们走进剧院就是为了体验人生的苦难与美丽。”国际知名制作人,伦敦舞蹈界的代表性人物法鲁克·乔杜里,已经是“二刷”《咏春》,他说:“这是我们第三次在这里看到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舞台作品,并且成功吸引了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观众走进剧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美激发了人类共情,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岭南文化底蕴和咏春精神,是“爆款”持久而不可替代的密码。
贯穿《咏春》始终的,是中国武术“扶弱小以武辅仁”的精神。“大家看了以后热血沸腾!把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展现了出来!”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和夫人华梅看完演出后,专程到后台向演职团队表示祝贺。谈到中国英雄与西方英雄的不同,主演常宏基认为:“我们宣扬的英雄是平凡的英雄。”中国的英雄并非天生具备超凡的力量或能力,而是通过个人的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德,最终站在光芒之中。
继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将“功夫片”引向海外,千禧年前后香港动作片大受热捧,如今,“中国武术”这一大IP再次被深圳擦亮。
7岁的伦敦小女孩斯蒂夫西亚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已经自学了两年咏春拳,她在现场一展拳脚:“我非常喜欢《咏春》,动作很酷,我最爱中国。”观众Sheila Nakiliza说:“《咏春》让我更加欣赏中国文化了。”专程来“二刷”《咏春》的伦敦市民莫里斯表示“一遍根本看不过瘾!”
从“叫好”到“叫座”:
市场化机制推动中国文化出海
“我们的文艺作品也能到海外赚钱了,太好了!”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主修考古学的留学生唐晗滨,得知这次《咏春》出海系商业演出时连连惊叹。
《咏春》此次演出票价与市场接轨,最低票价15英镑,最贵110英镑。“伦敦舞台剧演出基本也是这个价格区间。演唱会最高会卖到200英镑。”唐晗滨笑着说,“其实我觉得可以卖贵点,毕竟真的物超所值!”
英国文化生活在线杂志CultureWhisper.com给《咏春》打四星
在英国9天连演12场,团组人数近80人,无论是演出场次还是团组规模,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都实现了新突破。
首先在场次方面,据《咏春》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介绍:过去中国舞剧来伦敦演出,至多演出3、4场,像《咏春》这样在沙德勒之井剧院演出12场的,前所未有。
其次是上座率。巡演同期有多部来自各国的成熟剧目竞演,《咏春》仍实现了首场门票售罄,其余已演场次平均上座率80%以上的记录。
最值得一提的,是《咏春》在市场化运营方面的突破。据了解,在中国舞剧艺术“走出去”的发展史上,尚没有作品能在海外实现规模较大的市场化运营。而这次《咏春》海外落地运作,是按照市场化机制开展商业化演出,12场演出票销售火爆,改变了舞剧作品通常以政府全资保障进行文化交流的出海方式,展现了中国舞剧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买票代表观众真的想看,看后好评说明他们真的被感动。只有自发、自觉地走进剧院,观看演出,体会到中国文化之美,才是有效的文化传播。
在经历了百余场演出淬炼,海外巡演新加坡首演之后,9月6日,《咏春》迎来200场演出纪念。从100到200,绝不只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
2022年12月到2024年8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咏春》足迹遍及全球38座城市。在国内,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高人气与高票房“双丰收”;“出海”新加坡,《咏春》同样经受住了来自新加坡演出市场的考验——高关注度、口碑飘红、反响热烈、票房不俗。去年9月28日的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见证了《咏春》海外商演的第一次探索与尝试。
从“叫好”到“叫座”,绝非易事。有细心“铁粉”发现,如果间隔几个月再看一次演出,一定能发现这个舞台的不同。直到现在,剧组人员仍在不断吸收巡演中观众的反应和意见,不断对作品进行微调。所以《咏春》才能越演越好,在市场的磨砺中越来越强大。
譬如在这次的英国演出中,由于欧洲舞台大小、纵深都和国内不同,导演周莉亚和韩真介绍,剧组在舞美设计上都因地制宜做出相应调整,演员们进行了长时间精益求精的排练,最终为伦敦观众奉上一道视听盛宴。
十年磨一剑,精品的出现是一个锻造的过程。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坚持市场机制和商业化运作,是中国文化出海的“长久之举”“可持续之路”。
Theatre and Tonic网站在评论中称,《咏春》的演员阵容在表现角色和个性方面非常出色。
“这是舞蹈和武术的完美结合,年轻人的热情和活力展现,太美太可爱了。剧作展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中国的活力,也让大家看到了最现代的中国深圳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追求。”法国影视制作公司“atouttart”媒体联络官弗洛拉·布米亚(Flora Boumia)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已经等不及想看全剧了。
《咏春》伦敦演出现场热闹非凡(深圳歌剧舞剧院 丽华 摄)
英国多个主流媒体和业内人士不仅关注到了《咏春》的艺术性与专业性,也注意到了它背后年轻的演出团体——深圳歌剧舞剧院的演员们。
这次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出圈,更是深圳城市形象的展示。带着“深圳印记”,《咏春》向外讲述着“深圳精神”。
“深圳是一个追求梦想的地方,是一个不断跌倒再站起来的地方”,冯双白举例,比如剧中制片厂的电影剧组面临解散,也依然继续拍下去,“这与深圳敢为人先、勇闯潮头的精神是契合的。”
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夫妇正在听香云纱的介绍(深圳歌剧舞剧院 丽华 摄)
在英国演出期间,尤其是当剧中的猪肉荣为叶问挡枪而死时,台下传来阵阵抽泣声,直到演出快结束时,仍有许多观众在擦眼泪。饰演猪肉荣的演员李监庭告诉记者,平均年龄23岁的深圳歌剧舞剧院的演员们,提前一年就开始钻研太极、八卦掌、咏春等拳法,卯足力气争取角色,亦是“深圳精神”的写照。“每个人都有一股朝气蓬勃的劲,也是很多观众看到演出之后,感受到年轻活力,觉得有共鸣的一个原因吧。”
在执行编导何俊波看来,这部剧的成功首先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主创团队,建立了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他们从深圳汲取故事,用精致选材和解读,完美诠释了深圳精神,给《咏春》这部舞剧赋予了新时代新的精神。
当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科技成果,对艺术的突破性创新性表达,登上国际的舞台,世界上更多人看到:根植于创新、包容的城市文化,深圳逐渐成为现当代舞蹈高地。
“舞剧《咏春》自两年前首次亮相深圳以来,目前已在国内外演出近200场,获得广泛好评。我相信此次在伦敦的演出,将有助于英国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武术以及领悟中国倡导的价值理念。”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海外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上专门发文点赞舞剧《咏春》。
“人文交流是中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够有更多如舞剧《咏春》一般的文化活动,为深化中英两国人民友谊发挥重要作用。”郑泽光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采写:南方+记者 郭悦
统筹:杨磊
图片来源:深圳歌剧舞剧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