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记忆,是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厚情感。为传承和保护东莞市地名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留住地名“乡愁记忆”,近期,东莞市民政局将陆续刊播东莞地名故事,诚邀广大读者跟着地名游东莞,在有趣的地名故事中探索东莞文化,敬请垂注。
虎门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侧,东莞市与南沙区之间,在珠江口八个门中,是最重要的一个门。这个门,是由于在珠江口中间有两座小山,一座大虎山,一座小虎山,两座山中间的水道称虎头门水道,凡是外洋和东南沿海的船进入广州,必定要经过这里,因此构成特殊的地理位置。
▲上世纪70年代初东莞县虎门区与太平镇全貌(张永通摄)
虎门是象形地名,原指珠江口上大虎、小虎二山对列的水域。大虎、小虎二山,宋时称秀山,又名虎头山。二山对列之水域,民间俗称虎头门,至清初简称虎门,为“珠江八门”之一。由于虎门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广东海防的重要口岸,历来有“莞邑重镇”的说法。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修《东莞县志》称:虎门“两山对列,束隘如门,轩然昂头,隐若虎踞,潮汐出入,势甚雄激,南控重溟,为省城门户。”
实际上,在历史上“虎门”与“太平”一直相为依存,两者称谓的交叠分合,时常令人产生辨识错觉,下面为你介绍“虎门”“太平”地名的故事。
▲清代太平墟(1900年代明信片)
如今的虎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太平墟”这个地名,却仍有许多以太平来命名的地方。历史上的太平墟如今还存在吗?虎门与太平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根据《虎门镇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以前,今虎门一部分一直称为“太平镇”。太平立镇最早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起初为农村墟市。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太平开墟。当时,沿海一带的渔农产品,都到这里集贸互市。咸丰年间(1851—1861年),广州、香港等地的洋商在这里收购水草,太平便迅速发展成为东莞沿海的水草加工和贸易中心。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太平墟已成为珠江口—东莞、宝安、番禺、顺德四县的商品集散地,与莞城、石龙并称莞邑三大墟镇。尤以草织外贸为龙头,成了粤港通商的中间埠头。由于商贸运转的优势,以太平墟为中心,周边市场也迅速发展,当地的经济也日益繁荣。
如今的虎门镇是先后由太平、虎门和新湾三个镇合并而成的一个中心镇。1985年虎门区与太平镇合并,1998年新湾镇又并入虎门镇。从此,“太平镇”消失,变成现在的“虎门镇”。
南方+记者 薛屏
图片来源:虎门图书馆、虎门太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